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雜文隨筆-正文
曹鵬程:“和”文化是中國人的血脈
//8858151.com2014-05-20來源: 人民日報
分享到:更多

  1960年5月27日,毛澤東同志與來華訪問的英國元帥蒙哥馬利,圍繞“50年以后中國的命運”有一段深刻的對話。

  蒙哥馬利說:“歷史的教訓是,當一個國家非常強大的時候,就傾向于侵略”。毛澤東說,要向外侵略,就會被打回來……外國是外國人住的地方,別人不能去,沒有權利也沒有理由硬擠進去……如果去,就要被趕走,這是歷史教訓……如果我們占人家一寸土地,我們就是侵略者。

  “蒙哥馬利之問”折射的是一些西方人內心深處的“國強必霸”邏輯。然而,這樣的邏輯與中國人千百年來的民族心理,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霸世界的基因”“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600多年前,鄭和受命出使西洋,足跡遍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明朝初期的中國,是綜合國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強國。但是,與地理大發(fā)現時期歐洲國家的殖民政策不同,鄭和船隊始終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宗旨,尊重當地習慣,平等開展多邊貿易,把中國在建筑、繪畫、雕刻、服飾等領域的精湛技術帶入亞非國家,促進了中外文化的雙向交流和共同進步。作為“和平使者”,鄭和下西洋的“和平之旅”永載史冊。

  明朝洪武年間,緬甸與百夷(今緬甸北部)交戰(zhàn),明太祖未發(fā)一兵,派李思聰、錢古訓二人勸和。二人先奉勸緬甸“兩國之民居處雖分,惟存關市之譏。是其和也,其或紛爭不已,天將昭鑒福善禍淫”,又告誡百夷“莫如守全,以圖綿長,不亦美乎”。雙方均為道義所感悟,領會啟動戰(zhàn)端于人于己均不利,最終罷戰(zhàn)息兵。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兩則史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人崇和、尚和、護和的文化理念。事實上,小到修身養(yǎng)性、齊家交友,大到治國理政、邦交撫遠,都離不開“和”的價值守則。對于中國人來說,以和為貴、與人為善,信守和平、和睦、和諧,是生活習慣,更是文化認同?梢哉f,沒有“和”的滋養(yǎng),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沒有“和”的潤澤,就沒有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

  孫中山先生離世前曾在日本演說,“東方的文化是王道,主張仁義道德,西方的文化是霸道,主張功利強權。講仁義道德,是由正義公理來感化人,講功利強權,是用洋槍大炮來壓迫人!苯袊馐芰袕娖哿,無數仁人志士高喊“落后就要挨打”“振興中華”,但只是為了獲得免于被欺凌的自由,為了以平等的姿態(tài)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如“和平學之父”約翰·加爾通所說,有些人總希望有一個暴力選擇,但中國以自己特有的視角來觀察現實,陰陽平衡、尊重智慧、眾生平等理念被視為理所當然,和平關系的普遍原則以相互合作、平等互利為起點。不通曉中華文化“和”的精髓,不懂得中華民族經歷的苦難,焉能體會到中國人對和平和睦的珍視?

  拿破侖說,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當這頭睡獅醒來時,世界都會為之發(fā)抖。今年3月,習近平同志在法國巴黎向世界宣示,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只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讀懂了“和”文化是中國人千百年來流淌的血脈,就感受到了走向世界的中國那種無法改變的“和”的氣度與內質。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中 工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