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評論頻道焦點人物-正文
付 勤:大師遠去,精神不能遠離
//8858151.com2014-08-18來源: 湖北日報
分享到:更多

  唐兆子教授去世的消息傳來,本地眾多媒體記者在微博和朋友圈中緬懷并感慨:今后如果有關(guān)于鳥兒的問題,我們該找誰?

  那個耐心細致又充滿智慧和熱情的聲音已經(jīng)不在了。動物學界憾失巨匠,學子們憾失導師,孩子們憾失曾帶著他們尋鳥觀鳥、撿拾飛鳥羽毛的爺爺,媒體憾失一直致力于科普傳播的良師益友。無盡唏噓之中,除去對大師的追懷,更有對標本制作這份需要寂寞堅守的事業(yè)愈發(fā)步履維艱的憂思。

  唐兆子教授的動物標本堪稱全國一絕。栩栩如生的標本,象征著大自然的勃勃生機、奧妙神奇,還有一些已經(jīng)無法挽回的遺憾與悲愴。櫻花大道盡頭的武大標本館,是一個寂寞的角落。但只要走入其中,你就會切身感受到被無數(shù)個生命俯視的層層重壓。這是唐教授和他的先輩們傾盡一生所定格的生命。它們注視我們,告訴我們:這個星球并非由人類獨享。

  當大師離去,最令人嘆惋的,是越來越崇尚物質(zhì)的現(xiàn)實生活中,由他們所代表的執(zhí)著、堅韌的美好信念,睿智、謙遜的美好品德,從此又缺失了一分。大師的事業(yè)需要傳承,他們將所有心血傾注于科研、畢生奮斗不息、育人育心的精神更需要傳承。這位淡泊名利的學界巨擘,生前四處奔波,每年參與數(shù)十場科普活動,擔任多所小學的科普老師,彎腰為小學生們講解動物和生態(tài)保護知識,生命最后幾個月還在神農(nóng)架為首批科普學碩士上科普課,究竟是為了什么?

  因為對中國科普現(xiàn)狀的清醒認識和緊迫感,因為一位科學家肩上強烈的責任感。

  自1992年起,我國共開展了八次公民科學素質(zhì)調(diào)查。進入2010年,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yǎng)的公眾比例為3.27%,僅相當于美國、日本、加拿大、歐盟等發(fā)達國家數(shù)十年前的水平,F(xiàn)在,很多孩子去觀察自然時,也會隨身攜帶精美的科普圖冊對照,而這些寫給孩子們看的書,作者不是日本人,就是韓國人。中科院大學科學傳播系教授李大光說:“中國需要科學家的科普!痹谖覈磕陞⒓涌破栈顒拥娜舜蠖鄶(shù)是志愿者或者剛參加工作的科技人員,這種情況在美國是無法想象的。英國和美國從事科學傳播工作的都是科學家,其中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每年最暢銷的科學書都是著名科學家寫的,其中包括大家熟悉的霍金等。

  科普的真正含義是“科學大眾化”。如一位美國的天文學家所言:科學,不僅是專業(yè)人員所討論的科學,更是能讓整個人類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科學。如果科學家不來完成科學普及的工作,誰來完成呢?

  這就是唐兆子教授始終如一的堅持,直到最后一息。此刻,天空雖然沒有飛鳥的痕跡,但我們知道,光輝的翅膀已經(jīng)飛過。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guān)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中 工 網(wǎng) 版 權(quán) 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quán)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wǎng)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diào)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