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評論頻道文體-正文
張卓雅:媒體應以“手藝人”精神切斷謠言傳播鏈
張卓雅
//8858151.com2015-01-16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分享到:更多

  日前,香港特區(qū)政府食物環(huán)境衛(wèi)生署食物安全中心為備受爭議的“無根豆芽”的安全性背書,幫助它逐步擺脫了“毒豆芽”污名。其發(fā)言人稱,經(jīng)市場抽檢和風險評估,即使食用樣本中植物調(diào)節(jié)劑(成分為“4-氯苯氧乙酸鈉”“6-芐基腺嘌呤”及“赤霉酸”,內(nèi)地俗稱“無根水”)最高殘余量的“無根豆芽”,也不會影響健康。(1月15日澎湃新聞)

  從去年早些時候的“蕨菜致癌”,到最近的“辣條致命”傳聞,食品安全領域似乎一直都是謠言高發(fā)區(qū)。在近日公布的“2014年十大生活謠言”中,“吃××更健康”的偽常識占據(jù)8條;而在去年12月底公布的《“謠言”分析報告》中,食品安全類謠言占了三成。

  在食品安全事故頻出的大背景下,不少謠言本身就是在信息缺失中找到了生存和發(fā)酵的土壤。一方面,食品安全與百姓的身體健康密切相關(guān),食品安全類謠言層出不窮,又會進一步降低社會信任,加劇公眾的健康焦慮,讓謠言更容易傳播。

  另一方面,一些謠言能夠廣泛地傳播開來,也與傳播者一層一層的“擴音”有關(guān)。面對一則慫人聽聞、違背常理的消息,普通人也許沒有能力來辨別其真實性,但是作為社會信息傳播中重要把關(guān)者的媒體,則負有這種義務。大眾媒體點到面的傳播方式,改變了信息傳播的途徑,重構(gòu)了信息傳播的結(jié)構(gòu),從而不僅擴大了信息的接受面,也放大了信息的社會影響。一旦傳播的信息被證失實,媒體很容易從“新聞的搬運工”轉(zhuǎn)變?yōu)椤爸{言的二傳手”,進而導致社會定力的集體缺失,使人們陷入焦慮、浮躁、不安。

  因而,媒體應該提升職業(yè)精神和社會責任意識,努力做到不傳謠,這也是對媒體自身公信力的挑戰(zhàn)。由于專業(yè)知識的限制,信息的封閉以及真相被完全挖掘需要時間,記者也很容易被打著“科學”幌子的生活謠言蒙住雙眼。然而,我們雖然無法強求媒體具備火眼金睛,一眼識破“妖魔鬼怪”,但至少應努力去求證,對于不確鑿的消息不予傳播,尤其是要杜絕故意炮制新聞以換取社會關(guān)注度。

  從這一角度看,媒體或可將自己定義為“手藝人”。手藝人與機器工廠的區(qū)別,最主要在于精雕細琢的品質(zhì)。用三個詞加以說明,便是一絲不茍、精益求精、一以貫之。當媒體將自身定位為手藝人,便會時刻愛惜自己的羽毛,對生產(chǎn)出的每一條新聞負責。在讓新聞抵達受眾前反復核實信息源,傳播渠道,鑒別其真?zhèn);對于暫時無法核實真實性的消息,保持小心謹慎的態(tài)度,給自身留下更多時間去探究觀察。

  在這個信息提供者魚龍混雜、海量信息難辨真假的時代,造謠與辟謠的攻堅戰(zhàn)幾乎每日上演。然而,責任心始終是提升辨別力的有力支撐。如果媒體能拾起“手藝人”精神,定會幫公眾擋住不少謠言。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guān)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中 工 網(wǎng) 版 權(quán) 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quán)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wǎng)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diào)為1024*768

掃碼關(guān)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