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評論頻道文體-正文
劉巽達:讓文化沙龍催生和滋養(yǎng)人文精神
//8858151.com2014-10-20來源: 光明日報
分享到:更多

  上海有一個著名的“克勒門文化沙龍”,頗有影響。它既有“線上”風生水起的微信平臺,又有“線下”風姿各異的主題聚會。領銜者是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返淖髡咧灰魳芳谊愪摰热。

  “克勒”曾經(jīng)是上海的一個符號,或許可視為class(階層)、colour(色彩)和club(俱樂部)的“混搭”,由它指代中西精英文化碰撞出的都會文化,十分妥帖與傳神。“老克勒”們雖已漸漸逝去或老去,但“克勒精神”可以被重新認知,可以用它延續(xù)上海這座城市的文脈和精華。一場場精心設計的主題沙龍,給參與者們極大的滿足感,也給這座城市增添了文化的暖意。

  當然,上海還蟄伏著其他形形色色的文化沙龍,有美術的、電影的、藝術人生的、以茶會友的,有直接取名沙龍的,有叫堂會或雅集的,有以個性命名的。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無關功利目的,沒有商業(yè)動機,大家只是為情趣而來,為靈魂而來。很多文化名家在這兒完全不計報酬——于他們而言,真正的“報酬”,恰是藝術的滋養(yǎng)、觀點的碰撞、靈魂的棲息、精神的升華。

  所謂沙龍(Salon),原指法國上層人物住宅中的豪華會客廳。從17世紀,巴黎的名人(多半是名媛貴婦)常把客廳變成社交場所。出入其間者,多為戲劇家、小說家、詩人、音樂家、畫家、評論家、哲學家和政治家等。他們志趣相投,聚會一堂,一邊呷著飲料,欣賞典雅的音樂,一邊就共同感興趣的各種問題侃侃而談,無拘無束。這種形式的聚會后來風靡于歐美各國文化界,并在19世紀達到鼎盛。正宗的“沙龍”有“定期舉行”“人數(shù)不多”“志趣相投”“自愿結(jié)合”“自由談論”等特點,從誕生起,就有高大上的意味,其“高貴”基因,一直主導著沙龍。到了今天,或許這個“高貴”已然是詼諧比喻,它更多地指向了某種風格、主題、氛圍、追求。至于身份,雅者、準雅者、求雅者均可,能為雅而來,為雅而聚,關乎文化和藝術,就有了沙龍存在的理由和土壤。

  其實在很多城市,都有各具特色的沙龍。尤其在近年,沙龍的發(fā)展趨勢非常喜人。在遠未達到“有錢有閑”的年月,參與、籌建、享受沙龍,實為奢望。只有具備物質(zhì)和精神雙重準備的人們,才有可能集聚一個個各具特色的沙龍。好在這樣的時代來臨了,好在有此需求的人們與日俱增,好在人們有條件成就各種形式的沙龍,于是精彩打開,美麗紛呈。它們自發(fā)形成,散落民間,燦若星辰。不要小覷了這些散兵游勇,它們的能量集聚起來,就是一部城市文化的發(fā)動機。從來就沒有無緣無故的大師、大家、大作,只有積沙成塔,才能高屋建瓴。文化沙龍的興旺與否,檢驗著一座城市的文化生態(tài)、眼界胸懷、創(chuàng)新能力、藝術趣味。好在就目下而言,不少沙龍在智者的帶領下,呈現(xiàn)出與城市氣質(zhì)契合的氣息,令人欣慰。

  說到底,文化不是大而化之的東西,往往存在于細節(jié)中。我們倡導成就沙龍,是希望催生和滋養(yǎng)一個城市、一個時代所需要的人文精神。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中 工 網(wǎng) 版 權(quán) 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quán)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wǎng)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diào)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