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評論頻道文體-正文
趙清源:美食影像載不動太多愁
//8858151.com2014-06-05來源: 山西晚報
分享到:更多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結(jié)束了正片部分的放映。這部在開播前被寄予相當大期望、在播出中卻伴隨無數(shù)批評、爭議和吐槽的紀錄片,一面在每個周末收獲著吃貨們的口水,一面又在輿論中飽受夾擊和指責。從采蜜人爬樹的鏡頭涉嫌抄襲與造假,到母親陪女兒學琴的三觀不正,從學術(shù)名詞頻繁出現(xiàn)的解說詞,到類似《新聞?wù){(diào)查》的敘事風格……《舌尖二》的每一集都讓喜歡它的人“愛之深,怨之切”。

    雖然質(zhì)疑纏身,不過,平心而論,《舌尖二》在諸多方面取得的成就,已經(jīng)可以躋身于一流紀錄片的行列,比如,居高不下的收視率,高達3億元的廣告收入,網(wǎng)絡(luò)平臺的密集播放……這些對一部紀錄片來說,都是可以載入紀錄片史甚至電視史的。而且,從另一個角度看,正是《舌尖二》的炙手可熱,才讓其成為眾矢之的。一再延期的播出時間,預告海報和宣傳片在網(wǎng)絡(luò)上的遍地開花,吊足了觀眾胃口的周播模式,總導演利用自己的微博人脈不厭其煩地宣傳……《舌尖二》毀譽交伴的背后還有一幅精心營銷的路線圖,這在“無網(wǎng)不利”的時代,更能給我們帶來受益良多的啟示。

    可是,作為一部以美食為名號的紀錄片,《舌尖二》被吃貨們吐槽,又顯得再正常不過。“一集50分鐘,只有15分鐘在說食物(并且看起來并沒有很想吃)”“跑題了,和美食關(guān)聯(lián)太少”“虛假的美好生活讓美食都有點反胃”……用第五集《家!分械囊痪浣庹f詞來講,“美食是借口,是由頭”,創(chuàng)作團隊真正的表征野心是,蘊藏于食物之內(nèi)或之外的人文主義情懷?倢а蓐悤郧渚驼f,“人情比美食更有嚼頭。作為紀錄片人,有些故事不記錄下來,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薄盁o論有什么樣的爭議,我們知道‘舌尖2’更接近我們的理想!

    不論是以影像為載體的紀錄片,還是以文字為載體的文藝作品,人文主義都應是其內(nèi)核與靈魂。不難想象,僅憑高光、近距、高清、慢速攝影等技術(shù)手段,將一個又一個2秒的食物鏡頭串接起來,是不能稱其為紀錄片的。對喜好美食的吃貨來說,如果要看這樣的畫面,還不如去看各種下廚房的節(jié)目。一個顯著的例證是,面對批評,導演組重剪了第三集,增加了食物比重,卻依舊難獲認可。

    可是,退一步觀察就會看到,在宏大敘事的背景下,《舌尖二》想要展現(xiàn)的圖景太深太廣,想要抒發(fā)的情感太多太密,想要觸碰的現(xiàn)實太繁太重:養(yǎng)蜂人、麥客——農(nóng)民工,山東煎餅、雷山魚醬——留守兒童,蠔烙小店——大學生就業(yè),鐵鍋燉魚貼餅子——伐木工,臺灣飛魚、新疆瑪仁糖——少數(shù)族群,上海紅燒肉、蒿子粑粑——陪讀,新疆大盤雞——知青,殼菜、牛肉面——兩岸,酸木瓜煮魚——逃離北上廣……如果簡單地把片中的人物和涉及的社會現(xiàn)實對應起來,就會發(fā)現(xiàn),想要在不到6個小時的時間內(nèi),裝載或觸碰如此之多之重的現(xiàn)實問題,實在太難。一部拉起美食大旗的紀錄片,要敘述如此龐雜的人群和故事,要表達如此豐富的意象和情感,難免會用力過猛,卻又浮光掠影。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難副的不是人文情懷,而是主題先行的人文外衣。這和《舌尖一》探索發(fā)現(xiàn)式的感情自然表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主創(chuàng)想說的是故事,是情懷,受眾想看的美食,是誘惑,一旦故事和情懷不能建筑于美食和誘惑之上,所有的表達也就失去了基礎(chǔ)和意義。高端大氣的音樂,細致入微的影像,字斟句酌的解說,都難以遮蔽其情感表達的生硬,難以縫合美食和人之間的裂隙。正如《舌尖一》執(zhí)行總導演任長箴所說,“本來是一個干干凈凈、素雅的房子,現(xiàn)在非要掛上水晶燈,鋪上地毯,那我就不能接受了。”“這叫做人之常情的感動,而不是惡意煽情!

    話又說回來,對于《舌尖二》的一些批評可能是過于苛刻的。美食與情懷,娛樂和思考,想要彌合這些天然就不在一個層級的表達,對其他藝術(shù)形式尚屬不易,更何況是一部電視紀錄片。當美輪美奐的影像被賦予并寄托了太多意義,沉重的現(xiàn)實必然會成為載不動的許多愁。然而,當人文主義理想的良苦用心變成口水的盛宴,“紀錄”這兩個字恐怕也只能淪為一張吃貨的尋寶圖。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說,奧威爾害怕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受制的文化,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欲望和無規(guī)則游戲的庸俗文化。奧威爾擔心我們憎恨的東西會毀掉我們,而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將毀于我們熱愛的東西。

    如果把人文情懷比作一顆良藥的內(nèi)核,美食只是裹覆于其上的糖衣,那么,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每個創(chuàng)作者幾乎都要面對一個問題:良藥和糖衣的比例是多少?如何掌握其間的平衡?馮小剛導演就曾說,“拍了很多賞心悅目的讓觀眾開心的電影,就為了能夠最后把他們騙進《一九四二》的電影院”。在這條與受眾斗智斗勇、與理想若即若離的傳播之路上,紀錄片乃至電視乃至媒體的從業(yè)者,還有更復雜的現(xiàn)實要面對,更巨大的困境要克服,同時,還要平衡內(nèi)心的掙扎。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guān)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中 工 網(wǎng) 版 權(quán) 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quán)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wǎng)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diào)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