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文體-正文
張 砥:文化認同是增強愛國意識的基礎和條件
//8858151.com2013-10-11來源: 北京日報
分享到:更多

    對任何國家而言,文化認同都是最基本的認同。愛國很重要的一環(huán),就是愛本國的文化。振興中華文化,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是新形勢下我們培養(yǎng)愛國意識、增強愛國情感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新形勢下,要實現(xiàn)更好的愛國,迫切需要更好地凝聚國人的文化共識,只有全國上下一起發(fā)聲、一起努力,人人充當中華文化的傳播者,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才能獲得歷久而彌新的生命力。

    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央視節(jié)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一經播出便掀起了一股“漢字聽寫熱”,并一度獲得全國第二的收視率。長假期間,同樣廣受關注的還有央視關于愛國的系列街訪,鏡頭面前,答案五花八門,網絡之上,思考和議論更是如火如荼。兩檔節(jié)目火爆熒屏,讓人們看到了漢字的魅力、體味著愛國的熱情,更烘托出一條共同的情感主線,那就是國人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對國家的熱愛。

    文化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脈和靈魂,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任何國家而言,文化認同都是最基本的認同。中華民族五千年耕耘奮斗,近代以來中國革命、建設成果彪炳史冊,改革開放30多年發(fā)展奇跡驚艷世界,其背后都離不開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堅守。時至今日,我們強調要以文化興國、強國,都必須構筑在文化認同的精神基石上。如何振興中華文化,如何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是新形勢下我們培養(yǎng)愛國意識、增強愛國情感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置身這個大背景下審視,此番漢字聽寫大會之所以能引起全社會巨大反響,就在于其引發(fā)了人們對于中華文化認同的強烈共鳴。作為中華文化的符號、精髓和最重要的傳播載體,漢字是中西文化相區(qū)別的一大根本標志。但一段時間以來,在西方文化的大浪面前,很多人對“英語熱”趨之若鶩,對“洋節(jié)目”奉若圭臬,反而將對漢語的教育、對本國文化的傳播放在了次要位置。再加上電腦時代的沖擊,提筆忘字、會說不會寫的現(xiàn)象日趨普遍,漢字所承載的文化感和歷史感正在被淡漠。可以說,漢字所面臨的問題集中體現(xiàn)了我們傳統(tǒng)文化當前的困境,那就是重視不夠,自信不足。在這個問題上,漢字聽寫大會可謂抓到了點子上,像這樣的文化節(jié)目還應當更多一些。

    強大的文化認同是增強愛國意識的基礎和條件,這已為歷史和現(xiàn)實反復證明。新形勢下,要實現(xiàn)更好的愛國,迫切需要更好地凝聚國人的文化共識。應當看到,今日中國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價值取向日趨多元,人們思想觀念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明顯增強,統(tǒng)一思想、凝聚共識的難度和挑戰(zhàn)在加大。從國際上看,國家間文化軟實力的競爭、意識形態(tài)的交流和碰撞,都在日趨激烈。要在這場較量中占得先機、把握主動,就必須更加注重文化的能量,讓中國聲音講得出、傳得開,讓“中國價值”占據應有的位置。而這些都需要有一個高度認同的文化傳統(tǒng)作依托。

    實際上,愛國常常就體現(xiàn)在每個人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和熱愛上。建設文化強國,絕不是看文藝晚會能搞多大、多氣派,各種選秀大賽有多火、多熱鬧,而是要看我們是否能夠始終堅守和發(fā)揚光大自己的優(yōu)秀文化。我們強調要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要增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自覺和自信。面對新的歷史條件和新的文化環(huán)境,只有全國上下一起發(fā)聲、一起努力,人人充當中華文化的傳播者,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才能獲得歷久而彌新的生命力。

    這些年,我們糾結于文化精品匱乏,文化競爭乏力,其實很大程度上還是我們在吃透中華文化精髓上存在欠缺,在傳播傳統(tǒng)文化精髓上存在偏誤。在新的傳播格局下,人們閱讀和接收信息習慣正在改變,對文化的理解和訴求也在改變,這就要求我們在理解弘揚自身傳統(tǒng)文化的時候,不能生吞活剝、囫圇吞棗,而必須注重與時俱進的梳理與創(chuàng)新,學會運用現(xiàn)代傳播方式和手段來進行傳承和弘揚。就拿漢字聽寫來說,以競賽的形式通過電視節(jié)目展現(xiàn)出來,就能激發(fā)起這么多人識字、認字、寫字的熱情,足以說明我們在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上可挖的潛力還有不少,能做的文章也有不少。

    愛國很重要的一環(huán),就是愛本國的文化。國家崛起,民族復興,離不開文化的力量作支撐,這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實現(xiàn)“中國夢”已在路上,只要我們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更好地凝聚對中華文化的共識,激發(fā)中華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的活力,讓人民更好地共享文化繁榮的成果,就一定能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中 工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