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科教-正文
雷泓霈:知道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嗎
//8858151.com2014-04-3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更多

  4月29日,有多家媒體報道,1998年美國反體罰民間組織“有效管教中心”選定每年4月30日為“不打小孩日”,傳播反體罰的兒童人權觀念。這個活動后來得到各國各地區(qū)的響應,包括美、加、英、澳、喀麥隆、印度、斯里蘭卡和我國的臺灣、香港地區(qū)等,都舉辦過終止體罰的活動。

  設立 “國際不打小孩日”,讓家長從體罰和棍棒教育的誤區(qū)中走出來,實在太有必要了。教育,真的是一個專業(yè)性太強的領域。在教育學、兒童心理學、親子關系發(fā)展等理念相對落伍的年代,由于認知有限,曾將棍棒當做“教育神器”,還情有可原,可今天,各種教育成果和理念已得到了開拓性發(fā)展,就該對棍棒教育進行全面警醒了。

  其一,任何不尊重孩子的“棍棒教育”,都是違法的!督逃ā芬(guī)定“禁止體罰學生”,《未成年人保護法》規(guī)定:“學校、幼兒園、托兒所的教職員工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人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家長和教育者不能以愛的名義,將教育法則建立在違法亂紀的平臺上,而必須讓教育行為合法、合情。

  其二,“棍棒教育”真的會帶來嚴重創(chuàng)傷。一般人多認為,打幾下,沒事。我們的傳統(tǒng)教育觀點也認為“打是親罵是愛”,一味強調打的效果,而忽視了帶給孩子的身心傷害。比如,體罰和暴力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fā)展,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大學的研究發(fā)現,從來沒有挨過打或極少挨打的孩子,在智力測驗中的表現,要比常挨打的孩子好。在5歲至9歲年齡組中,常挨打者的平均成績比不挨打的孩子低2.8分。另有研究結果顯示,長期生活在體罰環(huán)境中,兒童的情商會受到負面影響。

  打罵教育的確有“管理速效”,卻扼殺了孩子的遠景發(fā)展能力、快樂發(fā)展能力,那種“快”,是一種殺雞取卵的教育短視。這種經由心理性、實驗性數據得出的結論,應該得到中國家長的廣泛認同:體罰是“害”,而絕對不是“愛”。

  其三,開明的家長和教育者,應該站在世界教育的高度,認識教育,將尊重和快樂進行到底。西方國家的教育,將尊重落實到了細枝末節(jié),堅決“不許體罰”孩子。比如美國等國家,對于暴力教子行為實施了強制報告和救護制度,美國還開設了接聽兒童遭受家庭暴力投訴的熱線電話,由兒童保護部門的專門接線人員負責接聽投訴熱線。以孩子最佳、最大利益為最高原則,受過專門訓練的工作人員接受家庭體罰的舉報,對舉報進行初步評估,判斷舉報是否有效、調查是否必要,警察或社會工作者及時干預家庭體罰,法庭針對體罰者作出判決、針對孩子提供服務,政府提供家庭危機干預及社區(qū)干預兩方面的服務。

  西方國家形成了濃郁的保護和愛護孩子的社會氛圍,所以,才有了“不打小孩日”之類的節(jié)日。當下,如果我們的教育觀念,仍然停留在傳統(tǒng)階段,不走出暴力教育等思想誤區(qū),不進行實事求是的“觀念補短”,就是一種固步自封。

  因此,中國的家長們有必要學習“國際不打小孩日”倡導的理念,多給孩子送上尊重、平等、溫馨的“權利陽光”,像對待朋友、同伴一樣尊重孩子。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中 工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