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民生-正文
楊學博:輿論“第一反應”當謹慎
楊學博
//8858151.com2015-01-29來源: 人民日報
分享到:更多

  從當年的“紙餡包子”事件到“村里一半都是支書娃”事件,再到最近的“醫(yī)生手術室自拍”事件,一個共同點就是,輿論都經歷了一場過山車式的逆轉:先是義憤填膺,轉而多方猜測,最后水落石出。輿論的最初反應和事情的最終結果相去甚遠,這不禁讓人想到:在沸沸揚揚的公共事件面前,輿論應有怎樣的“第一反應”?

  今天,人們獲取資訊日益便捷,“手指輕輕一點,一切盡在掌握”。但“海量”不代表“有效”,往往是繁復龐雜無序,甚至魚龍混雜、真?zhèn)坞y辨。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中,曾對“假信息”進行重新定義:“假信息并不意味著錯誤的信息,而是意味著使人產生誤解的信息——沒有依據、毫無關聯(lián)、支離破碎或流于表面的信息——這些信息使人產生錯覺,以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實,其實卻離事實的真相越來越遠!焙芏鄷r候,受眾掌握的正是這種“支離破碎的信息”——不能說錯,但也不反映真相。另一方面,與真相關聯(lián)的各類信息,有一個逐步集聚、漸進呈現的過程。在公共事件剛剛發(fā)生時,信息尚不對稱,各方也未全部發(fā)聲,此時如果僅僅憑借只言片語,或是聽信一面之詞,就斷言自己真相在手,勢必得出片面的結論。

  今天的輿論場中,理性客觀的聲音已逐步占據主流,公眾對相關事件的評判也日趨冷靜。但有些事件發(fā)生后,也有人不問真相如何,但逞一時口舌之快,不負責任亂說一通;有的為了達到特定目的,有意放大細節(jié)、回避重要事實;有的為了博人眼球,甚至移花接木,混淆時空概念!皹撕灤媪耸聦,情緒淹沒了理性”。這種先入為主式的評判,導致了輿論“第一反應”失真失實。這些聲音往往又占據了道德制高點,理直氣壯、義正辭嚴,極易在人群中發(fā)酵、擴散、傳染,形成“網絡聲討”的熱潮。

  價值判斷不等于事實判斷,輿論反應不代表事情真相。有些判斷并非基于事實,而是基于一己之遭遇,一己之想象。有些夸張的聲音,只是暗合了人們的心理感受,公眾情緒很容易瞬間被點燃。這種脫離事實的價值判斷,最終必然導致這樣的結果:一味搶占道德制高點,有意無視事實基本點,用道德標尺任意剪裁事實,以道德名義對當事人進行“輿論審判”。

  消息來源是否可靠?具體情況和背景怎樣?是否符合基本常識?情況掌握是否全面?先問真假,再論是非,這是輿論作出反應的基本前提,F實社會永遠比頭腦想象的要復雜,甚至“有圖未必有真相”。此時為真,長遠來看未必為真;一事為真,放在更大的背景來看未必為真。事件發(fā)生之后,不妨“讓子彈多飛一會兒”,既從真實的角度,考慮渠道來源是否可靠,也從具體的角度,分析特定背景或特殊情況,還應從動態(tài)的角度,追蹤事態(tài)可能出現的變化。

  與曲折離奇的小說相比,生活有時畢竟稍顯平淡。這種平淡雖然無法應和一些人“娛樂至上”的要求,但確是生活的底色。誰也沒有權力為了迎合部分受眾的獵奇心理和所謂“道義需求”,而對事實進行有意無意的扭曲。在人人都可自由發(fā)聲的輿論場,每個人更應珍惜表達權利,恪守言行底線,不能在“娛樂至死”的喧囂中淹沒了自己的判斷。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中 工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