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職工點題-正文
金 備:勞動爭議訴訟處理機制可否改進
//8858151.com2014-09-17來源: 中工網—《河南工人日報》
分享到:更多

  2012年4月20日,安徽滁州女職工曹志梅在下班途中被車撞傷去世,公司認為與她簽訂的是《加工協(xié)議》,她不是公司的職工,公司對她不存在醫(yī)療費用補償問題。曹志梅的親屬認為她與公司形成了事實勞動關系,向鳳陽縣勞動人事仲裁委員會提起確認勞動關系之訴。縣仲裁委以《加工協(xié)議》為事實依據,裁決傷亡女職工與企業(yè)勞動關系不成立。曹志梅家人向法院提起訴訟,法院認為,《加工協(xié)議》中關于加工內容并不明確,反而類似于勞動關系中勞動者向用人單位提供持續(xù)性而非一次性、獨立性的勞動,公司給曹志梅安排的工作內容,并按月支付勞動報酬。法院判決:曹志梅與被告公司之間勞動關系成立。(見9月16日《河南工人日報》)

  北京肯德基有限公司某門店一女職工患病治療期間,肯德基公司向她發(fā)出勞動合同到期終止、不再續(xù)簽的通知。女職工認為終止勞動合同違法,向勞動仲裁委申請仲裁,請求恢復勞動關系,公司支付其病假工資等。仲裁委駁回她的所有請求。女職工向法院起訴,法院經審理認為,勞動者患病或者負傷,在規(guī)定的醫(yī)療期內,用人單位不得解除勞動合同。故判決撤銷北京肯德基有限公司《勞動合同到期不續(xù)簽通知書》,恢復雙方勞動合同關系,用人單位支付女職工病假工資。(見9月15日《河南工人日報》)

  兩個案例有個共同點,職工的仲裁請求,均被仲裁委駁回;訴訟到法院,才得以“翻盤”。

  我國處理勞動爭議訴訟機制為一裁兩審制,仲裁為勞動爭議訴訟的前置程序,未經勞動仲裁機構處理的勞動爭議案件訴訟,法院不予受理。將勞動爭議仲裁作為勞動爭議訴訟前置程序,本意是為了更快地解決勞動糾紛,特別是讓勞動者節(jié)省依法維權成本——勞動爭議訴訟的時間越長成本越高。由于很多勞動法律的解釋和行政法規(guī),就出自于勞動行政部門,所以勞動行政部門較為熟悉勞動法律法規(guī),辨別勞動糾紛的是非更容易些。在改革開放的前期,法院較少審理勞動爭議案,即便審理也多是以仲裁委的意見為依據。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化、用工形式的復雜化,勞動爭議日益增多,雖勞動法律法規(guī)的條款也不斷增加,法院受理的勞動爭議案件也越來越多。正是勞動關系變得特別復雜,用工單位便以種種方式去“規(guī)避”本應是明明白白的勞動關系,因此對勞動爭議審理的專業(yè)化就顯得很重要,而政府的勞動爭議仲裁機構缺少法律專業(yè)人士的缺陷卻顯露出來。

  人所共知,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由勞動行政部門代表、工會代表和企業(yè)方面代表組成,具體的工作人員都具公務員身份。仲裁委組成仲裁庭審理爭議案的仲裁員,通常也是由公務員身份的人擔任。因為公務員的待遇是和職務晉升掛鉤,“仲裁庭”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有個市的仲裁委一位首席仲裁員是市總工會的干部,多年來審理勞動爭議案件,諳熟勞動法律法規(guī),但后來他成長為市總的領導,不再擔任臨時仲裁員了。法院法官則不同,法官可以當一輩子法官,待遇也會提升。所以法官有更多的時間鉆研勞動法律和法規(guī),探討實踐與法理的關系,對于日趨復雜的勞動爭議案件的審理,對法律事實的認定和依據的法條準繩,可能會更準確。

  如今,越來越多的勞動者不服仲裁裁決向法院起訴。勞動爭議仲裁的前置程序,反倒拖延了解決勞動爭議的時間,加大了爭議當事人維權的成本。

  處理勞動爭議訴訟機制,是否從節(jié)約維權成本的角度出發(fā),作些改革,允許勞動爭議當事人可以選擇直接向法院訴訟。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中 工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