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娛樂

[工人日報e網(wǎng)評]“原創(chuàng)+”,影視業(yè)逆風翻盤的強勁動力

來源:中工網(wǎng)
2021-01-04 13:20

  2021新年伊始,中國電影票房取得開門紅——據(jù)媒體報道,元旦當天,單日票房突破6億元大關,刷新國內影史元旦單日最高紀錄。與此同時,國家電影局發(fā)布數(shù)據(jù),2020年中國電影總票房達204.17億元,超越北美市場,全球第一。其中,國產電影票房170.93億元,占總票房的83.72%;票房前10名影片均為國產。

  中國電影市場從去年7月開始有序復工、影院限流開放以來,壓抑已久的觀影熱情在下半年逐漸得到釋放,而疫情仍在全球持續(xù)肆虐,一直占據(jù)“C位”的北美票房更是創(chuàng)40年來新低。這似乎是中國電影市場“僥幸”奪魁的一大因素。

  接下來,如何把亮眼的成績保持下去,是很多人在關注“流量小生”之外也同樣關心的問題。

  01

  關于國產電影如何提升含金量的討論,近年來已有很多。不可否認,相當一部分劇作的表現(xiàn)很不樂觀,甚至受資本裹挾的流量片、商業(yè)片等爛片頻出。這讓消費者漸漸失去耐心和信心,以至于每到寒暑假及賀歲檔,即便各大院線刻意減少外國大片的排片量,給國產劇讓位,但電影市場整體仍顯疲軟。這引發(fā)業(yè)界的自省和反思,從內容、形式、價值內涵等多層面不斷嘗試,力求脫胎換骨。

  最近幾年,國產電影開始讓消費者重拾信心。從《大魚海棠》《戰(zhàn)狼2》《紅海行動》到《八佰》《奪冠》《哪吒》等,國產電影漸漸擺脫“爛片”的標簽——某種程度上看,這些“票房保障”是整個影業(yè)的風向標,從中可以看到中國影視業(yè)的成長和復蘇勢頭強勁。

  一方面,內容更加有料,編劇水準不斷提高,后期制作水平更上一層樓。比如《哪吒》的人物形象、方言、臺詞、特效等,讓觀眾大呼“全程無尿點”;另一方面,劇作在故事蘊含的情感上,越來越能找到與觀眾“共振”的點。比如《奪冠》《我和我的祖國》等,將體育精神中的拼搏精神、小人物視角中的家國情懷,放大開來,讓人們在銀幕萬千形象中找到“自己”。

  02

  一些劇作不斷走強,有其共性的法寶,其中,“原創(chuàng)+”成為最值得重視和借鑒的因素。

  原創(chuàng)是生產佳作的源頭。一段時間以來,原創(chuàng)力不足、抄襲成風等問題不斷凸顯,近期被吐槽的兩名作家、編劇,因其作品中充斥抄襲部分,不僅被訴至法院,更是差點被觀眾口水淹死,足見人們對于原創(chuàng)的尊重與渴求。因而,在諸如抄襲、跟風、刷票房等現(xiàn)象充斥影視業(yè)“江湖”的情況下,求變求新方能突圍。

  而“原創(chuàng)+”則帶來了重大改變,它提供了創(chuàng)作、制作的著力點,也一定程度上在源頭錨定了相應的市場。

  比如“原創(chuàng)+文化”,熱播劇《大秦賦》的口碑雖然高開低走,但其“高開”的部分是因為妥妥地打響了文化牌,高度還原了戰(zhàn)國時期六國紛爭、秦國“奮六世之余烈”以及酷似兵馬俑的兵士造型等。

  再如“原創(chuàng)+共情”,電影《送你一朵小紅花》在這個元旦票房紀錄中立下汗馬功勞,其圍繞兩個抗癌家庭的兩組生活軌跡,講述了一個溫情的現(xiàn)實故事,思考和直面了每一個普通人可能面臨的人生命題。此外,不久前,央視《國家寶藏》節(jié)目推出一期關于秦始皇帝陵兵馬俑文物守護者的故事,一名攝影師專門給兵馬俑“制作身份證”,其在工作中無意抬頭間,看到了一個兵馬俑的嘴唇上隱約留下的一枚工匠指紋——兩千多年前的工匠,兩千多年后的攝影師,站在同一個位置,凝視同一個兵馬俑,仿佛在對話,這一畫面喚起了很多人心中的民族認同感。

  又如“原創(chuàng)+人性”,如《中國機長》《我不是藥神》等,結局無一不是關照人性的冷暖、善惡,讓觀眾在共鳴中思考有關人性的社會議題。

  諸如文化、共情、人性等,都是在原創(chuàng)基礎上的縱深價值,是我們每個人面對的真實環(huán)境中所繞不開的點。抓住這樣的延伸點和方向,才可能更加貼近觀眾的生活,而這也恰恰是成就經(jīng)典劇作的精髓所在。

  03

  票房數(shù)據(jù)只代表過去。設想一下,當疫情的陰霾驅散,國際影視業(yè)市場強勢逆襲時,國產劇作將如何自處?

  回答這個問題,不妨先思考一下,觀眾喜歡優(yōu)秀影視劇,本質上喜歡的是什么?未來參與國際競爭和增強文化影響力,我們還應補上的功課是什么?

  從近幾年國內文化市場不斷升溫的現(xiàn)實來看,諸如圖書、音樂、有聲讀物等領域,都在不斷開疆拓土。比如書店+水吧,傳統(tǒng)書店在經(jīng)營上謀求更多跨界,在內容上持續(xù)拓展邊界,以求帶給人們更多貼近需求的產品、覆蓋更廣泛的人群——這是不是也給影視業(yè)帶來更多啟示?

  顯然,中國影視業(yè)的未來需要從成功的劇作中尋找“抓得住眼球、留得住人心”的價值內涵,從行業(yè)發(fā)展脈絡、國內外競爭等角度,去探尋促進中國影視業(yè)發(fā)展、提升文化影響力的可借鑒、可復制的經(jīng)驗——而這無疑還有極大的空間。

責任編輯:張葦檸

媒體矩陣


  • 中工網(wǎng)客戶端

  • 中工網(wǎng)微信號

  • 中工網(wǎng)微博號

  • 中工網(wǎng)抖音號

中工網(wǎng)客戶端

億萬職工的網(wǎng)上家園

馬上體驗

關于我們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wǎng)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掃碼關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