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理論頻道文史縱橫-正文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進一步實踐文藝的人民性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張帆//8858151.com2014-11-17來源:福建日報
分享到:更多

  

探索

  習近平總書記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令人感受深切。許多文藝工作者的共同體會是,深受教育、深受鼓舞,同時深感責任重大。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對當今文藝工作的意義、責任、目標、方法、規(guī)律等作出深刻總結與闡釋,而且許多觀點是對于整個文化工作高屋建瓴的指導。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至少呈現出三個方面的特點。首先,這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于文藝工作的高度重視,再度證明文藝工作在黨和國家整體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地位。黨和國家領導人通常在全國文代會上發(fā)表對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講話,然而,毛澤東主席主持的延安文藝座談會和習近平總書記這一次主持的文藝工作座談會都是例外——兩個座談會的共同特點是,在文藝發(fā)展的關鍵時期總結成績,指出問題,明確未來的方向。民族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的繁榮昌盛。文藝應當承擔哪些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這直接指明了文藝工作無可替代的重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既是一份綱領性的指導文件,也是一份深刻的理論文獻。它總結并概括了文藝發(fā)展規(guī)律,闡述了評判和檢驗文藝作品的價值標準,指出了文藝創(chuàng)作應當認同的價值指向,也富于針對性地點出了當前文藝創(chuàng)作的種種不足,例如“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沒有高峰”,一些文藝作品流露的“銅臭氣”,等等。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反復強調文藝的“人民性”:“人民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源頭活水”,“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文藝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須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做人民的孺子!,“對人民,要愛得真摯、愛得徹底、愛得持久”。這些觀點再次明確重申了文藝的“人民性”。

  文藝的人民性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話的核心。文藝來自人民大眾,同時又服務人民大眾,這是《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來一以貫之的主題。1942年5月,毛澤東主席講到文學藝術為人民大眾服務,主要著眼于文藝怎樣適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進展。當前,習近平總書記深入闡述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則是將文藝工作的作用提升到了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高度上。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文藝工作者必須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進一步實踐這個主題。

  首先,文藝人民性問題的思考,應當與這個時代的特點結合起來。正如許多人所認識到的那樣,中國社會正面臨一個巨大的轉型。改革逐漸走向深入無疑是這個時代最為重要的特點之一。何謂深入?深入意味著改革覆蓋了這個社會的每一個局部,每一個人都不能置身事外,每一塊角落都活動起來。哪些新的因素正在介入我們的生活?此時的“人民”出現了哪些新的內涵?如何理解這個時代的真善美?哪些新的問題需要我們共同面對?人民對于文藝產生了哪些新的需求?文藝如何理解、如何表現這個時代的筋骨、道德、溫度與風度?文藝作品如何既能在思想、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贏得市場的歡迎?這不僅要求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同時還要認真思考這個時代,從思想上把握這個時代的各種特點。

  其次,新的傳播媒介體系的崛起,應當引起文藝工作者的高度重視。文藝傳播媒介的變化,關系到文藝生產領域的結構變動。不同文藝工作者對于文藝傳播媒介的了解和使用存在明顯差別。一個作家可能僅僅熟悉以文字為中心的印刷傳播體系,但是,此外還存在古老的舞臺藝術,存在日新月異的電子傳媒系統(tǒng)和移動數據平臺。電影、電視、網絡、手機,這些傳媒的聯盟隱藏了巨大的潛力,而且,新型的傳播媒介還在不斷地撬動既有的邊界。各種新型的傳播媒介不僅是文藝表現的工具和手段,很大程度上,傳播媒介的特性深刻地介入了文化生產機制,產生不同的美學效果。新型傳播媒介的豐富可能性和寬廣的表現空間尚未完全展現。一個藝術工作者往往只能熟悉有限的傳媒方式。盡管如此,我們必須意識到在何種傳播環(huán)境之中工作,從而保持個人的藝術方式與多種傳播媒介之間的張力。大眾對于文藝傳播方式的選擇,特定文藝傳播媒介變更所帶來的挑戰(zhàn),如何實現文藝內容與其傳播媒介的有機結合,如何使用新型傳播媒介強化“正能量”的傳播與接受,這些都是文藝工作者必須思考和下功夫研究的。

  第三,應當做到鍛造藝術個性與承當時代使命的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廣大文藝工作者應認識自己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努力創(chuàng)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yōu)秀作品,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同時,他也強調文藝工作者要志存高遠,以自己的藝術個性進行創(chuàng)新。因此,如何做到鍛造藝術個性與承當時代使命的結合,是每個有責任感的文藝工作者必須直面的問題。藝術個性往往意味著藝術家對于生活的獨特發(fā)現,意味著獨特的表達方式以及獨特的審美效果。古今中外,成功的藝術作品無不包含了藝術家的獨特風格和不可替代的創(chuàng)造性工作。藝術個性和藝術風格的形成,時常被認為是一個藝術家成熟的標志。藝術個性和藝術風格既是闡釋作品的基本路徑,也是辨識文藝巨匠最為醒目的名片。文學史上,從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到莎士比亞、巴爾扎克、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大師的作品都具有不可復制的美學風范。然而,如果考察某種獨特的美學風格如何成為經典作品,如何承擔時代賦予的責任與使命是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具備擔當的責任意識但缺乏成熟的藝術個性,這種作品容易流于平庸空洞,缺乏足夠的藝術感召力;個性獨特但遠離時代的氛圍,落落寡合,這種作品往往停留于私人趣味的范疇,無法產生經典的分量和震撼力。

  第四,要善于從民族文化傳統(tǒng)之中吸收養(yǎng)料。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闡釋了文藝工作與民族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關系。他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堅實根基。民族復興需要強大的文化感召力,民族傳統(tǒng)文化精神是中華文化影響力提升的強大基礎。對于文藝工作者而言,以文藝的形式延續(xù)、傳播、發(fā)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是義不容辭的工作。回顧我們的歷史,先賢取得的文化成就如此輝煌。怎樣繼承這一份遺產,怎樣做到無愧于前人,值得所有文藝工作者深思。

  第五,文藝體制和機制的深化改革。相對于文藝創(chuàng)作和文藝批評,文藝體制和機制是一個時常遭受忽略同時又至關重要的領域。當前,文藝體制和機制的重要任務是最大限度地調動文藝工作者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明確指出,要貫徹好黨的文藝方針政策,把握文藝發(fā)展正確方向;要通過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體制,形成不斷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動局面。具體的文藝實踐中,體制和機制仍然面臨各種問題的考驗。如何協調好文藝工作者的創(chuàng)作愿望與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如何建立充分調動文藝工作者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活力的激勵機制?如何形成文藝工作者、文藝批評家和人民大眾之間良性互動的文化氛圍?只有回答好這些問題,文藝才能真正回到時代生活中間,成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精神食糧。(作者為福建省政協副主席、省文聯主席、省社會科學院院長)

中 工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