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理論頻道社會關注-正文
誰說法治德治結合沒有法理依據
喻中
//8858151.com2015-01-08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更多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的“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得到廣泛支持,但也有人存有疑惑,認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是對立的而非統(tǒng)一的,強調以德治國就會削弱依法治國。對此,有必要從法理依據上進行辨析。

  事實上,很多法律是道德的規(guī)則化、法律化表達。在公共道德領域,大多數道德準則已實現法律化。譬如,誠信、信用是普遍的公共道德準則,民法中早已規(guī)定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甚至充當著民法的“帝王條款”,在民法的原則、規(guī)則體系中享有最高地位。在私人道德領域,一些道德準則也已實現法律化。譬如,婚姻法第四條規(guī)定“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這里的“互相忠實”是一種法律義務,源頭則是典型的道德準則。再譬如,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十八條規(guī)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赐蛘邌柡蚶夏耆恕S萌藛挝粦敯凑諊矣嘘P規(guī)定保障贍養(yǎng)人探親休假的權利。”這一條款規(guī)定了“家庭成員”的法律義務,也是典型的私人道德準則。在職業(yè)道德領域,某些職業(yè)的道德準則也有法律化趨勢。像法官的職業(yè)道德、醫(yī)生的職業(yè)道德、警察的職業(yè)道德、教師的職業(yè)道德等,都出現規(guī)則化、法律化趨勢。

  法律的道德追求由來已久,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依然會持續(xù)下去。在我國傳統(tǒng)社會,通過法律實現特定的道德目標是一個基本原則。在“德主刑輔”“出禮則入刑”的框架下,法律或刑律的重要價值就在于實現傳統(tǒng)社會的倫理道德追求。在當代中國,隨著傳統(tǒng)刑罰意義上的法律轉為現代調整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法律的道德追求雖然有所弱化,但法律同樣擔負著道德上的追求。譬如,憲法第二十四條規(guī)定:“國家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公德”。這是憲法的道德追求。憲法第三十三條規(guī)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边@同樣是一個體現道德追求的憲法條款,因為尊重和保障人權具有強烈的倫理價值與道德意義。

  這表明,法律追求與道德追求在很多方面、很多領域、很多環(huán)節(jié)是共通的。一個健全的社會,法律和道德總是相互支撐的。背離道德的法律,不可能得到普遍而持久的遵循;違反法律的道德,不可能獲得生存空間。這就要求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不能孤立看待依法治國,因為依法治國所依據的法律與道德總是相互嵌入、彼此涵攝的。應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予以整體推進。那種認為法治和德治相結合沒有法理依據的觀點、將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割裂開來的思維,是有失偏頗的。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如何有機結合?關鍵在于以道德促進法治、以法治促進道德,實現法治與道德的雙向促進。以道德促進法治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譬如,提高法律共同體或法律人的職業(yè)道德,有助于增強人們對于法治的信心。因為法律共同體或法律人就是法治的身體力行者,社會公眾正是從其言行中感知法律與法治的。同樣,以法治促進道德也存在多種可能性,其中一個重要方式就是提高法律的道德含量。在法律制定過程中,應當有道德方面的要求,讓道德成為法律條文的精神內核。譬如,公平正義是具有道德意義的準則,將其精神灌注到法律規(guī)范中,就能規(guī)范調整人們的行為,就能以法治促進道德。

  當然,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并不意味著二者可以等量齊觀。當代中國,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及陌生人社會、商業(yè)文化等的發(fā)展,都決定了依法治國是居于主導地位的。因此,我們應堅持以依法治國為主軸來實現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有機結合。(作者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

零容忍黨員干部追求低級趣味

  趣味屬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選擇,黨員干部遠離低級趣味,關鍵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墻”,還要備好……  

中 工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