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理論頻道實踐與思考-正文
對國際視野下上海浦江文化發(fā)展的思考
//8858151.com2014-01-09來源:中國文化報
分享到:更多

  

  二是人文性。人是文化的主要載體,文化因人而存在和發(fā)展。黃浦江是歷史上最早人工修鑿疏浚的河流之一,貫穿上海百里港區(qū),兩岸雖無名山秀嶺,卻有其獨特人文韻味。浦江文化的發(fā)展史實際上也是人文發(fā)展史,多少個典故、多少個名人、多少個記憶、多少個夢想,與浦江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可以說,沒有浦江,就沒有上海,就沒有上海人,更沒有今天詩畫般的浦江文化。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正是在喝著浦江水長大的兒女的共同參與下,浦江才散發(fā)出生生不息的人文氣息,展現(xiàn)出如法國塞納河、英國泰晤士河、德國萊茵河般的迷人風采。浦江,成了上海城市最重要的人文亮點,開辟了千萬上海普通人最長久的生活空間,構成了上海文化最具地標意義的組成部分。在上海157項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美術等非遺項目中,與浦江文化相近、相關的如上海港碼頭號子等有近六成。在上海外灘等43個歷史文化風貌區(qū)、632處2138幢優(yōu)秀歷史建筑以及144條歷史保護道路中,不少與浦江文化關聯(lián)。黃浦江包括蘇州河周邊眾多的廠房、倉庫、碼頭都是浦江文化的歷史見證。上海是一座擁有近2400萬人口特大型城市、文化都市、人杰地靈的移民城市,許許多多的外來群體以各種方式匯入浦江文化,不但使浦江文化增添了新的血液與養(yǎng)分,而且更加豐富了浦江文化的主體。一部浦江文化歷史,因為有了更多人的參與,才上演得更加有聲有色。上海也是華僑最多的地區(qū)之一,華僑文化根在內地,但分布在海外,這些文化板塊鑲嵌在僑居國,與當?shù)匚幕瘜ψ病⒔涣、磨合乃至整合,這實際上也是浦江文化走向世界的一種方式。從這個意義上,浦江文化因其擁有強大的人文稟賦而走向世界,不是一種可能,而是早已成為歷史事實。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化現(xiàn)象或文化樣式,都離不開最基礎的人文性,否則就會失去生命意義,浦江文化也不例外。在這方面上海與世界上一些國際性城市相比還有差距,應特別重視加強。

  三是包容性。浦江文化是從黃浦江流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出發(fā),以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為基礎的歸趨性文化,是浦江流域及浦江文化圈文化特性、文化集結的總和與集聚,是一個以旅游文化、飲食文化、景觀文化、建筑文化、商業(yè)文化、舟船文化、碼頭文化、休閑文化為主體,包含文博文化、傳播文化、演藝文化、社區(qū)文化層次交融構成的龐大文化系統(tǒng)。這些不同的文化共同體在相同的文化規(guī)則下,聚集成一個共同的浦江文化體系。浦江兩岸的人們因同飲一江水而有著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秉性,其語言、宗教信仰、藝術習慣、生活態(tài)度、道德觀念及文化心理、性格、行為方面具有一致性與包容性。在我國多元一體的文化體系中,浦江文化因其主張包容而成為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主體文化之一。浦江文化區(qū)位獨特,與我國的海洋文化剛柔相濟、陰陽互補,在血緣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統(tǒng)一體,成為中華文化、海派文化發(fā)展的基礎,使我國的民族文化呈現(xiàn)出更加絢麗多姿的色彩。浦江文化從其生存空間來說,除上海主城區(qū)之外,還應包括浦江水系的干流或支流?梢哉f,浦江文化是一個時空交織的多層次、多維度的文化復合母體。浦江文化也是一種具有強大輻射力的文化。長期以來,經過歷史積淀,浦江文化吸納海內外文化精華,使自己得到豐富與成熟,其包容特性在文化交鋒、交往、交流、交融等各個層面得到充分彰顯。隨著上海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步伐的加快,浦江文化的包容發(fā)展必將達到一個新的高度,與海內外的文化聯(lián)系也必將更加緊密。將浦江區(qū)域建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最佳實踐區(qū),推動浦江文化又好又快地融入全人類文化,這是一種歷史必然趨勢,需要每個浦江兒女的共同努力。

  二、塑造浦江文化特質,彰顯浦江文化的綠色效應

  浦江文化是海派文化的搖籃。浦江文化從屬于海派文化、中華文化,但浦江文化又是自成一體、獨具個性的文化。有史以來,浦江文化的發(fā)展,無不顯示著浦江兒女的文化智慧與力量。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獨特的品質,美國以多元文化著稱,英國以創(chuàng)意文化聞名,法國以經典文化領先。浦江文化與文化大家族中的任何文化一樣,同樣具有不可取代的文化特質與風格,突出表現(xiàn)在:

  一是先進性特質。浦江文化是一種時代先進文化。在西方文化加緊對我國進行文化滲透、文化占領的嚴峻挑戰(zhàn)面前,浦江文化始終高揚中華文化的旗幟,在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帶頭堅守文化陣地,有效抵御外來文化入侵,毫不動搖地站在先進文化前列,在先進文化建設中獨樹一幟。面對社會上存在的泛文化、次文化、快餐文化、消極文化和腐朽文化,浦江文化一如既往地堅持打自己的先進文化牌,使浦江文化以及與此相關的旅游文化、景觀文化、建筑文化、演藝文化、娛樂文化、社區(qū)文化等文化品種與內容,始終充滿著文化的正能量。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導社會輿論,引領社會思潮,持續(xù)不斷地營造文化無時不有、無時不在、穿越滲透、潤澤心田的文化氛圍,不斷增強浦江文化的示范效應。以先進性為坐標、以文化民生為聚焦、以構建公共文化服務等平臺為抓手、以創(chuàng)造公共文化“十有”模式和文化市場十大機制以及文化發(fā)展七大體系為取向,從舉辦市民文化節(jié)、推動文化與科技等領域融合發(fā)展入手,轉變文化發(fā)展方式,浦江文化的親民效應不斷彰顯。浦江兩岸是上海最具地標意義的文化設施集聚地,不斷拓展設施功能,創(chuàng)新運行和管理機制,充分發(fā)揮中華藝術宮等一流文化設施在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示范窗口作用。在社會主體日益豐富、人們思維方式與生活方式不斷變化、網絡文化快速發(fā)展、人們文化需求選擇性增強的新趨勢下,堅持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的難度加大了,要求更高了,浦江文化站在文化改革發(fā)展的浪尖上,需要進一步轉型升級,創(chuàng)新驅動,更好地發(fā)揮浦江文化對上海經濟、社會全面發(fā)展的巨大支持、領潮與拉動作用。

  二是開放性特質。浦江文化是一種開放性文化。上海是全國最具國際性的地區(qū),而黃浦江則是它通向世界的水道。100多年前的上海就是全世界最自由的港口之一。自開埠以來,浦江文化就彰顯出中西合璧的文化開放態(tài)勢。在江海相通地理環(huán)境特別是寬松文化環(huán)境下孕育發(fā)展的浦江文化,不僅是上海的,也是相鄰長三角的、全國的甚至是世界的。浦江文化無論對內對外的文化交流從未中斷,長期保持開放格局,在影視文化、舞臺文化、大活動文化以及社區(qū)文化等各個層面處處留下了開放的深刻烙印。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浦江流域尤其是上海地區(qū),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浦江文化的開放性由此變得更具廣度與深度,以從未有過的高位勢能,對外擴散,影響所及,達于海內外。一種文化被發(fā)現(xiàn)與認同,顯示自己的存在,固然有它的外在表現(xiàn),但真正要走出自己的區(qū)域,讓更多的人接納、心儀與向往,一定要有強大的穿透力與非凡的吸引力。浦江文化在文科、文金、文商、文旅、文教等結合發(fā)展平臺上,其剛毅、道義、正直、浪漫及博大精深的特質將會更充分地得到體現(xiàn),用寬闊而溫暖的胸膛面向全球、擁抱人類文化。面對更為開放的世界與開放的文化,浦江文化肩負著從未有過的輻射長三角、影響全中國、引領港澳臺、融入亞洲圈、走向全世界的重任,在改革中開放,在開放中放開,在放開中搞活,浦江文化對外開放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三是生態(tài)性特質。一座城市,固然要有文化記憶,更要有宜居的人文生態(tài)環(huán)境。在自然生態(tài)上烙上文化印記,讓城市生態(tài)更加綠色宜人,是現(xiàn)代城市和社會發(fā)展的必然選擇。發(fā)展浦江文化,某種角度講也是發(fā)展生態(tài)水文化。茶,水知音,酒,水知性,墨,水知書。水文化是一種反映人水和諧關系的文化。水文化有水之道、水之智、水之法、水之緣、水之賦等要素。水文化作為人類的一種文化形態(tài),既包括觀念層面、制度層面,也包括行為層面與物質文化層面。隨著水環(huán)境問題的出現(xiàn),水文化作為生態(tài)文化領域的一個重要方面,已經成為我國乃至全球普遍關注的領域。養(yǎng)水潤土、臨水潤城、親水潤心,成為久居城市人們越來越渴望的生態(tài)文化體驗需求。當今社會,人與水的矛盾、人類所面臨的水污染等問題,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要突出。黃浦江大量死豬漂浮事件的發(fā)生,說到底是生態(tài)文化的缺失。生態(tài)文化猶如浦江之水,受益不覺,失之難存。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tài)之基,有效保護浦江之水,促進浦江之水與浦江兒女的和諧相處,需要借助科技手段,但更需要借助文化的視野進行定位與思考。加強浦江生態(tài)水文化建設,以水之手描繪人水相親、人水共榮的美好生活藍圖,實現(xiàn)以人化水和以水潤人的完美互動,是時代的呼喚和現(xiàn)實的需要。用文化的方式及手段,去教育和引導人們更好地愛護、保護母親河流域的水質、土壤及空氣,讓人們更好地擁有水清、天藍、地綠與清新的空氣,是每個文化人都應有的文化素養(yǎng)與文化自覺。

  三、把握浦江文化取向,放大浦江文化的惠民效應

  長期以來,浦江兒女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真實地記錄浦江文化、沿襲浦江文化、擇水而居成就浦江文化、開風氣之先引領時代文化。文化是歷史的、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浦江文化需要與時俱進,需要不斷總結、凝煉與升華。人們往往把上海與紐約比,從浦江與海岸的氣勢來看,上海不輸給紐約,但獨缺紐約那種大都市天際線中的歷史文化風貌與人文景觀,那種奇異的各種文化與建筑風格的共存所造成的文化沖擊力。黃浦江邊又高又大的建筑群的遮擋,文化出沒于無意之中,實為遺憾。漫長的浦江兩旁的休閑大道、重點景觀區(qū)域、人流聚集地區(qū),綠樹成蔭,花團錦簇,草坪綠意,盡收眼底,唯獨文味不足。文化是城市最好的不動產,英國利物浦曾是風云天下的超級港口城市,但它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候,并沒有忘記將那片被當做文化遺產的濱海地區(qū)保留下來。而黃浦江北外灘的楊浦電廠,被推倒的大煙囪就沒有保護好。對于過去那些泛舟沿江歸來的乘客來說,這煙囪曾是大上海的標志之一,看到大煙囪,便知上海到了。還有其他一些見證浦江歷史文化的痕跡,在發(fā)展中漸漸流失與湮滅了。時過境遷,浦江文化已不可同日而語,但浦江文化參照紐約等國際大都市江河文化,發(fā)展空間仍然巨大。應立足浦江沿線文化優(yōu)先發(fā)展、浦江兩岸文化向外滾動發(fā)展、浦江牽動全市文化均衡發(fā)展戰(zhàn)略,著重發(fā)展好以下六個方面系列文化:

  一是自然景觀文化。在浦江兩岸風格迥異的中西式建筑等自然景觀中,更充分地注入文化基因,可以大大提升自然景觀的文化品質。沿浦江兩岸既是城市環(huán)境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城市公共空間體系的一部分,既有自然屬性,也有社會屬性。沿江景觀的設計、布局與功能,不僅要承擔城市文化職能,如觀賞、游憩、交往、教育、休閑等,而且要起到保護歷史景觀地帶、構建城市景觀特性及個性、體現(xiàn)城市文化涵養(yǎng)作用。應在上海浦江等六大功能區(qū)建設中,賦予前灘等新開發(fā)區(qū)域以更鮮明的海派文化印記,塑造更具文化品格的景觀體系,反映現(xiàn)代都市的藝術品位與審美情趣,使自然景觀與浦江文化乃至整座城市互相呼應、雙向烘托、融為一體。對外灘、南北外灘、濱江大道等世界聞名的標志性浦江文化景觀區(qū),應因環(huán)境、條件加強文化功能的整體匹配,如設置沿江文化名人錄、景觀文化長廊、文化雕塑集群、文化名人大道、休閑文化角、文化創(chuàng)意廣告、文化創(chuàng)意型座椅、街頭藝人演藝區(qū)、戶外文化傳播大屏、舉辦大型現(xiàn)代立體燈光秀等。部分新開發(fā)的沿江區(qū)域充分運用造景元素,其自然景觀完全可與世界級城市媲美,缺失的是文化細胞與文化表達。浦江兩岸是上海城市的亮點,也是文化發(fā)展的重點。浦江兩岸薈萃了上海城市景觀精神,應從上海城市整體發(fā)展出發(fā),統(tǒng)籌考量浦江兩岸深度開發(fā)、功能完善與后續(xù)改造,在開發(fā)中注重發(fā)揮自然文化的魅力,尊重地段文脈,優(yōu)化空間資源、環(huán)境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的配置,將浦江兩岸真正建成具有海派文化特色、國際水準的亮麗文化風景地標。美國和加拿大法律規(guī)定,凡是基礎設施等公共建設項目,必須拿出投資總額的1%用于添置城市雕塑,值得上海借鑒。特別必要的是,應借鑒國內外將景觀雕塑確定為城市形象標志的經驗,在浦江區(qū)域設置“浦江之母”雕塑,并將其確認為上海城市形象標志。現(xiàn)在上海標志性景觀建筑很多,但缺乏文化性與唯一性。蘭州將“黃河母親”雕塑定位城市形象標志,上海也應當有自己的形象標志。

  二是浦江隧橋文化。隧橋既是凝固的文化載體,又是文化最直觀的表達。發(fā)展隧道文化和橋文化是發(fā)展浦江文化的重要內容。在隧橋硬結構中有機植入文化軟元素,是提升上海隧橋乃至上海文化形象的需要。上海建造隧道、橋梁的技術世界領先,從文化的視角出發(fā),加強對隧橋文化的發(fā)育與推介,有利于上海隧橋文化擴大影響,走向世界。上海既有見證歷史、飽經風霜、影響深遠的如外白渡橋等歷史文化名橋,也有伴隨著上海城市成長而新建的形態(tài)各異的楊浦、南浦、盧浦、徐浦、青浦、松浦等大橋。這些風韻各異、點綴于浦江上的座座橋梁,猶如一件件精致的樂器,匯入浦江美妙的重奏樂章。應加強對橋文化歷史文脈的深度挖掘,開展對橋文化資源的有機整合,注重對橋文化的個性化包裝,使每座橋都擁有自己的文化典故,使所有橋都因為有了文化內涵、文化品格、文化氣度而變得更加高大而富有人文視覺。隧道文化與橋文化一樣,同樣與浦江文化交融發(fā)展,相得益彰。應推動有關部門在外環(huán)線、翔殷路、大連路、延安東路、復興路、打浦橋、軍工路、新建路及外灘觀光隧道的物理存在形態(tài)上,更多地嵌進文化含量,使鋼筋水泥隧道因為有了文化的色彩而彰顯更加親民的魅力。地鐵穿越浦江,極大縮短了浦西浦東的文化距離,應加強文化進入地鐵,包括文化進入隧橋氛圍的營造,讓人們在與地鐵、隧道與橋不經意接觸間受到文化的熏陶與感染。同時,應與地鐵等相關部門對接,推動建設以隧道、橋和地鐵為主題的城市博物館,以更好地傳承城市歷史文化。

  三是特色旅游文化。加強對旅游的文化設計、滿足旅游中的人性化需求、在旅游中更好地體現(xiàn)人文關懷與人性化服務,是旅游文化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堅持以文興旅、以旅助文、在旅游中舉起文化旗,是世界上旅游發(fā)達國家的慣用策略。去過法國的游客,總是對法國的建筑、繪畫、雕塑、音樂、文學、美酒、香水、時裝流連忘返,回味無窮,坐在路邊的咖啡館里喝上一杯香濃的咖啡,都能感受到周邊散發(fā)出的文化氣息。法國將文化作為國民福利,作為國家名片,讓每個百姓和游客觸手可及。浦江文化是上海旅游文化的經典路線與熱點板塊。浦江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既有浦江江面的休閑文化旅游,也有沿江兩岸的自然景觀文化旅游;既有經典的紅色文化旅游,也有現(xiàn)代文化的體驗旅游。應進一步加強與旅游部門的合作,重點推動打造外灘源傳統(tǒng)與時尚旅游文化集聚區(qū)、濱江大道觀光旅游文化休閑區(qū)、陸家嘴高端視覺文化游覽區(qū)、水上景觀文化綜合體驗區(qū)。應注重浦江旅游文化鏈建設,充分利用文化的流動性特點,重點加強對浦江周邊旅游文化圈、旅游文化集散地的構建與打造。集中發(fā)展好東方明珠現(xiàn)代旅游文化、金茂大廈等旅游觀光文化、國際會議中心會展文化、外灘人民英雄紀念碑與城市歷史展示館和吳淞口炮臺等紅色旅游文化、外灘萬國博覽建筑群等景觀旅游文化、十六鋪等老碼頭和港區(qū)旅游文化、沿江造船廠舟船旅游文化、黃浦公園等休閑旅游文化、蘇州河等生態(tài)旅游文化以及與浦江兩岸接壤的南京路等著名商業(yè)街商業(yè)旅游文化等。應創(chuàng)新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國際電影節(jié)、上海電視節(jié)與浦江文化結合路徑,將節(jié)慶相關活動由室內移至浦江區(qū)域甚至是江面平臺舉行,充分運用水、船、橋和兩岸自然景觀元素,打造節(jié)慶的獨特視覺盛宴。應推動改變上海旅游節(jié)辦節(jié)方式,將旅游節(jié)與浦江文化聯(lián)姻,做足浦江文化的文章,演繹擇水而唱、依水而演、伴水而舞、因水而樂的水文化奇特旅游效果。應重點加強對迪斯尼、夢工廠等國際知名文化品牌的浦江文化融入,加強對世博園區(qū)內中華藝術宮、世博文化演藝中心等旅游文化的貫通與開發(fā),加強對新開發(fā)、待開發(fā)區(qū)域旅游文化一體發(fā)展的同步設計與考量,建立背靠上海、面向世界的綜合性大型旅游文化產業(yè)集團,將浦江區(qū)域打造成浦西浦東呼應、水面陸上聯(lián)動、平面立體互補、世界級水平的旅游文化上海樣板。

1 2 3 共3頁

中 工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