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雜文隨筆-正文
云 德:窮究慎思悟真諦
——孫家正《藝術的真諦》讀后//8858151.com2014-04-22來源: 人民日報
分享到:更多

《藝術的真諦》孫家正著;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藝術的真諦》,是孫家正最新出版的一部詩歌、隨筆、講演和評論合集。書中所收文章長短不拘,文體各異,但均是作者對人生、社會、歷史和文化的觀察、體悟與哲思,文字凝練老到,情感深沉真摯,宛如一個智者與友人循循善誘式的交心,充滿真性情、冷思考,絲毫沒有高臺教化的痕跡。

  作者深諳文化三昧,書中詩歌或借景抒情或詠物寄懷或借古喻今或直抒胸臆,一唱三嘆,韻味悠長;小品和隨筆則以小見大、有感而發(fā),其含蓄蘊藉之言外之意更啟人深思,振聾發(fā)聵。特別是那些演講、隨感和文化評論最是深邃獨到、不落言筌,尤具“讀書好處心先覺,立雪深時道已傳”之感,非博觀約取、深思熟慮、明辨篤行者,不足以“造其學”。

  每每論及文化,作者都會流露出某種難以掩飾的濃烈文化情結,其中諸多精辟論斷和真知灼見,讓人眼前一亮。談及文化作用,作者認為“文化對人的教育、啟迪、陶冶的功能,常常發(fā)生在潛移默化之中。文化如水,滋潤萬物,悄然無聲” ,然而,當下文化忽視人的情感、“無視文化的精神價值,僅僅把文化當作賺錢的工具,已不僅僅是人們認識的一個誤區(qū),而且滲透在社會輿論和評價的制度和實踐中”,這嚴重背離了文化規(guī)律,導致低俗之風的盛行。至于創(chuàng)作,“藝術的高尚之處在于它是一種深蘊著慈悲情懷的審美活動”,需要從業(yè)者堅守強烈的慈悲情懷、憂患意識和追求真理、精研窮究的精神,“只有如此,才能澄凈心懷,靜觀萬物,既不為時尚所惑,也不為積習所蔽”。而談及文化結構,他認為,認知占有基礎地位,情感是藝術中介,道德評判是藝術中人際關系的倫理呈現,價值觀更是深涵精神信仰和文化自覺。他認為必須正確處理審美創(chuàng)造與文化消費的辯證關系,創(chuàng)作不能以貴族老爺式態(tài)度無視市場,要努力適應接受者的鑒賞需求,但這種適應是積極而非消極的,適應的目的在于提高。談及想象與創(chuàng)新時,作者說:“藝術想象力對藝術創(chuàng)新而言是更加本質的力量,技術的因素雖然不可忽視,但要和藝術的想象結合才能發(fā)揮推動藝術創(chuàng)新的作用。沒有豐富瑰麗的想象,就難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而深入生活,把握時代脈搏,是藝術家獲得靈感、打開藝術想象翅膀的不二法門,是藝術創(chuàng)新的根本途徑。談及城市與環(huán)境,作者特別強調,“城市不是鋼筋、混凝土的堆砌物,而是不斷發(fā)展著的有機生命體,而文化就是這個生命體的靈魂!薄耙粋城市只有形神兼?zhèn),渾然一體,并且神采獨具,才能保持永不衰竭的魅力。才能成為人們魂牽夢繞的理想家園”,實現物態(tài)景觀和人類活動共有文化內涵的和諧統(tǒng)一。談及文化交流,作者堅信文化在于溝通!叭绻伺c人之間沒有溝通的愿望,便不會有文化的誕生!蔽幕涣鲬摮ㄩ_心扉,促進人民心靈的溝通。對于中國文化發(fā)展,我們需要做出自己的判斷,建立起民族的文化自信,既不能把中國文化的評價權、引導權交給國外輿論或某些基金會,但同時又要加大中外文化交流,面對全球性經濟危機,應倡導一種反求諸己的文化反省精神,一種平等交流、真誠磋商的求索精神,一種同舟共濟、共赴時艱的合作精神,在對話中互證、互補、互動,尋求共同發(fā)展。尤其在中國取得巨大成功和進步之后,“特別需要保持一種虛懷若谷的激情,保持對于世界的好奇心,保持了解世界的熱情……不斷豐富發(fā)展自己的自覺性! “以科學批判的精神清醒地認識自己,以博大的情懷面對世界,是一個民族前行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民族保持尊嚴和自信的體現!

  盡管許多閃光的觀點散見于各篇短論,但這些見解絕不是興之所至,隨意而發(fā),而是建筑在作者對文化的深厚積累和深刻理解之上。微觀時有宏觀的支撐,枝節(jié)中有全局的把握。站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審視文化,無論是國家的發(fā)展還是歷史的進步,根本上有賴于人類文化素質的提高!拔幕此迫彳,實則堅強。當歷史的塵埃落定,許多喧囂一時的東西都會煙消云散,惟有優(yōu)秀的文化會長留世間,給人以思想的啟迪、心靈的溫暖和精神的慰藉。它是我們與遙遠的祖先溝通的唯一渠道,也是我們滿懷自信走向未來的堅實根基!痹谧髡呖磥恚拔幕ㄔO,中心是內容的建設……核心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特別在經濟快速發(fā)展、生活急劇變遷的當下,“內心深處,讓我們眷戀的某些東西似乎正在悄悄地遠去;血液之中,讓我們感到溫馨的元素仿佛正在慢慢地流失。新奇的事物應接不暇,若有所失的情緒總是揮之不去,人們在繚亂中感受單調,在喧囂中品嘗寂寞”。每個人都應該從心境與環(huán)境出發(fā),尋找適合自己的呵護心靈同時也有益他人的生活方式。此時此刻,“社會需要文化滋養(yǎng),時代呼喚人文關懷”。文化人要勇于擔當,承擔起人文滋養(yǎng)和關懷的責任與使命。以一種崇尚和諧、追求和諧的精神,一種開放包容、虛懷若谷的情懷,一種積極進取、從容淡定的氣度,樹文化之尊嚴,賦文化以風骨,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文化是個說不盡的話題。無論是宏論、簡述還是參悟,能直擊要義者很難,而以獨特視角、個體情懷,在深入淺出中道出令人擊節(jié)高論者,更屬不易。本書作者做到了。這是一種“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的功夫,是長期積累、偶爾得之的驚喜,是傳統(tǒng)文化大象無形、大道至簡的力量,更是孟子所謂 “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的言說功底。沒有幾十年的窮究慎思,那是難以想象的。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中 工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