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評論頻道文體-正文
董 陽:電影何以“致青春”
//8858151.com2014-01-07來源: 人民日報
分享到:更多

    從年初還依然火熱的《人再囧途之泰囧》,到歲末剛剛上映的《等風來》,2013年的中國銀幕自始至終散發(fā)著濃濃的青春味道。中小成本的青春題材電影舉重若輕,異軍突起,頗有大江東去、改天換日之勢!扒啻骸,因而成為描述2013中國電影的關鍵詞之一。

    我們看到,《青春派》《等風來》等“小清新”備受關注,《中國合伙人》等不但引起了觀影的熱潮,還掀起了關于“夢想”“創(chuàng)業(yè)”等社會話題的討論,《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作為導演的處女作,輕而易舉進入票房前列。

    當電影已經(jīng)成為大中城市青年文化生活的常備內容,視聽奇觀不再是唯一訴求,他們越來越需要貼近自身、貼近內心的慰藉。而曾經(jīng)叱咤中國影壇的許多導演,生活經(jīng)歷和藝術趣味上跟當下城市青年頗有些隔閡,此外,在從擅長的人文啟蒙電影向主流商業(yè)電影轉變的過程中,他們也在類型化敘事上暴露出短板,這個創(chuàng)作“真空”給了更加了解青年觀眾、更加熟悉類型電影的中青年創(chuàng)作者以前所未有的機遇。

    這些影片不訴諸宏大歷史,也不似新寫實主義作品把鏡頭對向社會邊緣人群,而是把目光放到主流電影觀眾——城市青年身上,更加真切地打量城市青年的事業(yè)、生活和情感。比如《人再囧途之泰囧》關注現(xiàn)代職場青年在財富與家庭之間的權衡,《等風來》提出的問題是,在大城市巨大生活壓力下的外鄉(xiāng)小白領出路在哪里。

    迅速轉型的時代正在重構社會生存空間,改變著社會的規(guī)則,面對各種壓力,城市青年如何適應,怎樣調整,舊有經(jīng)驗已經(jīng)失效,沒有誰可以預知未來,困惑和焦慮就此產(chǎn)生。這些由時代特質與青年本性碰撞出的新命題,成為整個社會尤其是大眾文化無法避免的話題。

    如果放眼這個偉大的時代,這些問題不免顯得有些格局太小,雞零狗碎,然而這些問題如此真實、如此切近,甚至可以說,電影主人公那些看似瑣碎的生活細節(jié),也從一個不可忽視的側面折射出了這個前所未有的變革時代。也正是因為關注著普通人的喜怒哀樂,關于這個時代的敘事才不至于蒼白和空洞。因此,這次“青春潮流”,不僅僅是故事題材回到青春,講述姿態(tài)也更親切,它要求講述者知其冷暖、平等對話,不故作高深。

    平心而論,這一批青春題材電影都觸及了城市青年內心的柔軟之處,提出了很好的問題,但就電影而言,話題好并不足夠,更關鍵在于作品能否對于觀眾的期待給予滿足,這也就是電影人常說的“完成度”。在這一點上,一些作品在對現(xiàn)實問題的藝術處理上還存在著或大或小的遺憾。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制作用心,但在故事下半段,人物命運急轉直下略顯失控,電影似乎由精心的編織轉而成為平鋪直敘的交代!肚啻号伞芬韵萑朐鐟俚闹魅斯匦禄氐礁呖紤驯ЫY尾,發(fā)乎情止乎禮,但正確的結尾沒能實現(xiàn)人物自我突破、心靈成長的思想性,留下了遺憾!兜蕊L來》片名本身頗有詩意和想象空間,電影卻沒有用劇情充分生發(fā)詩意,顯得單薄、欠缺說服力。

    這些明顯的藝術缺憾,有的是因為這樣那樣的限制,但更多的是因為創(chuàng)作者對現(xiàn)實的想象力還很貧乏,價值觀還不清晰。很多時候,我們只滿足于用表象去模仿現(xiàn)實,用偶然去制造沖突,缺乏揭開表象、觸及靈魂的思想穿透力。誠然,我們不能要求電影解決現(xiàn)實問題,或者給出一個圓滿的方案,但電影有責任在它設置的假定性情境中,給觀眾一個電影式的解答,并通過故事的講述,清晰地傳達其信念和價值。

    2013年,青春題材電影成了票房的黑馬,也掀起了社會的熱議。但我們也要清醒地意識到,中國的青春現(xiàn)實題材電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尤其需要從現(xiàn)實中超拔而出,能夠在生活中孵化夢想,“在痛苦中開出鮮花”,在時代的土壤里結出中國電影美學的果實。否則,熱鬧過后,它會跟某些古裝大片、惡搞喜劇一樣,被遺忘,被拋棄。

    不過,我們至少有了一個不錯的開始,希望“青春”不僅是表象,最終能帶給中國電影以真正的活力。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中 工 網(wǎng) 版 權 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wǎng)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