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評論頻道工人日報社評-正文
當心“標簽化”思維加大群際隔閡與對立
//8858151.com2013-12-19來源: 中工網(wǎng)—《工人日報》
分享到:更多

    一條并不起眼的消息可能讓不少法官覺得臉上有光——河南商丘一法官公務途中救人不留名,事后,省高院為其記一等功。之所以說這一消息讓不少法官高興,因為從上海法官“集體嫖娼”、湖北高院一庭長身陷“開房門”以來,接連的負面事件讓不少法官臉上有點掛不住,甚至有人擔心,這樣下去,法官難免不會被歸入“另類人群”。將個別人的不良行為擴大固化為一個群體的負面形象,由小概率事件而給一個群體貼上統(tǒng)一標簽,如此標簽化、妖魔化、污名化某一個群體的現(xiàn)象,我們經(jīng)歷過不少。

    “河南人”,“80后”,“官二代”,“富二代”,“蚊族”,“五毛”,“公知”……貼標簽,快速將人和事歸類,是我們運用“模式識別”認識世界、參與社會交往的一種便捷手段。但這種思維方式的另一面,是可能使我們對復雜世象的判斷失之簡單、武斷,甚至扭曲真相、無視事實。

    “壞老太”的標簽,即是典型一例。11月底,在廣東汕頭、四川達州接連發(fā)生老人摔倒被扶起后誣陷訛詐好心學生的事,不少人心頭再現(xiàn)南京彭宇案的“陰影”。一樁新聞發(fā)生,如果類似于之前被廣泛關注的事,公眾往往會循著同樣的路徑做出分析判斷。如果之前積累起一定的社會情緒,這時就會借新的事件發(fā)泄出來,借此“印證”自己之前判斷的正確。

    南京彭宇案成為近年來道德領域的標志性事件,盡管后來法院澄清,確實是彭宇先撞了老人又扶起老人,但這消除不了公眾強烈的第一印象,即老太太訛了彭宇。之后,“壞老太”新聞的接連炒作造成一種輿論氛圍,似乎有無數(shù)“壞老太”整天游蕩在大街小巷,隨時準備訛好心人一筆錢財。不久前北京街頭“外國小伙遭中國大媽訛詐”的不實新聞之所以讓不少人信以為真,與這種輿論氛圍有很大關系。

    其實大家明白,訛人的老太畢竟屬“奇葩”,助人為樂反被誣陷的事也屬小概率。但媒體對“老人變壞”、“壞老太”的過度解讀、跟風炒作,使得低質議題、浮躁言論充斥輿論空間,潛移默化地影響公眾思維,甚至誤導一些人過于依賴標簽斷是非、站立場。

    這可能激化人群間的對立與沖突,加大不同群體間的隔閡,加深誤解。比如,只要是警民沖突,很多人會先入為主地以為,一定是警察欺負平頭百姓;只要是城管與小販有糾紛,一定是城管打小販;只要是醫(yī)患出問題,一定是醫(yī)生不負責任,出了醫(yī)療事故,還想賴掉責任;只要是豪車與非豪車相撞,豪車車主一定是“富二代”,一定口出狂言,蠻不講理……

    我們當然要揭露害群之馬,但不能因此直接斷定一個群體都不是好東西,不能否定多數(shù)人的善行。我們當然要抨擊危害社會的惡劣行為,但不能以情感上的義憤取代對復雜問題、具體問題的討論與分析。媒體報道尤其要當心沿著標簽尋找、“制造”迎合部分人“口味”的“新聞”,或者炒作符合負面標簽特征的話題,從而沖淡了對重大國計民生問題的關注。

    如果我們一次次在同一個地方跌倒,不能對妖魔化、污名化某一群體的傾向保持足夠警覺,也許過不了多久,下一個被污名化的標簽、被妖魔化的人群就會誕生。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中 工 網(wǎng) 版 權 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wǎng)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diào)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