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理論頻道文史縱橫-正文
“行通濟”可能關聯(lián)“走百病”
潮白
//8858151.com2016-02-26來源:南方日報
分享到:更多

  

  每年的農(nóng)歷正月十五,佛山都有“行通濟”的民俗。今年也不例外。通濟,即通濟橋。行通濟,就是到通濟橋上走一遭。據(jù)說佛山城南原來有一條通濟河,河上的橋就叫通濟橋。滄海桑田,河與橋早已湮沒,但前些年為了民俗的需要,通濟橋得到重建。報道說,元宵節(jié)當天佛山共有70萬人“行通濟”,或一家老小,或呼朋喚友。正月十六,熱度不減,通濟橋前正午仍然人頭攢動,眾多市民燒香之余,提著生菜、轉著風車“行通濟”。

  “行通濟”做什么呢?民謠道出了其中奧妙:“行通濟,冇閉翳!眱樱窖宰郑皼]有”的意思。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第二輪簡化字表公布的時候,“有”正被簡化成“冇”,意思在廣州白話里正好南轅北轍。閉翳,方言詞,大抵是憂愁、衰氣的意思。那么,“行通濟”的寓意就非常清楚了:祈福新年,萬事如意。如果用本地方言來表述,就是“咩衰氣都趕走曬”。

  看了關于“行通濟”的一些資料,似乎都是在說這是佛山本土“獨立起源”的民俗,如橋頭石級共9級,橋尾13級,反映出“九出十三歸”的意念云云。在文化人類學古典進化論學派那里,也的確在理論上提供了支撐。該學派認為人類因為本質的一致,所以文化發(fā)展雖然互不相干,但因為具有共同的法則,沿著一條完全相同或相似的路線自動演進。但古典進化論論派只是人類學最早形成的學派,在其他學派問世之后,影響日漸衰落。比如傳播論派,認為人類文化的發(fā)展主要依靠傳播,是相互影響作用的結果。我就比較認同此論。以佛山“行通濟”來說,很可能與歷史上其他地方普遍存在的正月十六“走百病”民俗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所謂“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盡歸塵土中”。而佛山的“行通濟”原本也正是在正月十六進行,只是近年才改在正月十五,因此一些老佛山至今“都是十六行通濟”。

  具體來看。謝肇淛《五雜組》云:“齊魯人多以正月十六夜游寺觀,謂之走百病。”這說的是明朝時的山東。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云:“(正月)八日至十八日,集東華門外,曰燈市。貴賤相遝,貧富相易貿(mào),人物齊矣。婦女著白綾衫,隊而宵行,謂無腰腿諸疾,曰走橋。”這說的是明朝時的北京!肚灏揞愨n》引《柳邊紀略》云:“正月十六日,婦女步平沙,曰走百;或連袂打滾,曰脫晦氣,入夜尤多!边@說的是清朝時的東北。顧祿《清嘉錄》云:“元夕,婦女相率宵行,以卻疾病。必歷三橋而止,謂之走三橋。”在補充文字中又說:“上元,婦女走歷三橋,謂可免百病。”這說的是清朝時的蘇州。我的一位在四川閬中工作的同學日前說,他們那里在2013年已將“正月十六‘游百病’”成功申報為“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在他們明清時的《閬中縣志》中已經(jīng)記載:“上元后一日,錦屏山游人如蟻,謂之游百病!

  比對一下就不難發(fā)現(xiàn),“行通濟”與“走百病”在時間、地點、功能等幾個關鍵元素上大致相當,或者說具有本質上的相似:正月十六、走橋、祈求健康。個別不同的地方,大家都稍有不同:有的地方參與者主要是婦女;有的地方要走過三座橋;佛山是丟生菜、轉風車,有的地方還要“至城各門,手暗觸釘”,即所謂“摸釘兒”以冀望能生兒子。這不奇怪,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著普遍性,矛盾既然如此,民俗也不例外。民俗在某個地方存在,就必然融入某個地方的特色。以所見推所不見,從前的正月十六,全國各地一定都熱鬧非凡,“都城燈市春頭盛,大家小家同節(jié)令。姨姨老老領小姑,攛掇梳妝走百病”,明朝周用的詩句道出了一斑。

  振興傳統(tǒng)節(jié)日,我的觀點一向是應當從節(jié)日民俗切入,注入新的內涵。視野所及,閬中與佛山的做法正十分可取。閬中是將傳統(tǒng)體育活動融入“游百病”之中,佛山則將“行通濟”同時打造成“慈善文化人人行”活動。倘若各地都能開掘本地具有積極意義的傳統(tǒng)民俗,使之煥發(fā)出新的活力,則傳統(tǒng)文化何來日漸式微之虞?

零容忍黨員干部追求低級趣味

  趣味屬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選擇,黨員干部遠離低級趣味,關鍵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墻”,還要備好……  

掃碼關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