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內(nèi)容_頁頭
 
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旅游頻道旅游茶座-正文
蓬萊仙境的傳說
//8858151.com2013-11-28來源: 蓬萊政府網(wǎng)
分享到: 更多

    蓬萊地名,從它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與神仙文化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成了 “ 仙境 ” 的代名詞。
  長生不死的神仙之說,在我國由來已久。在生產(chǎn)力落后、生活水平低下的古代社會,人們一方面崇拜自然、敬信神靈,一方面試圖戰(zhàn)勝自然,提高人體自身的求生能力。他們認為依靠人體自身一定方式的修為,可以長生不死,具有神通,這種認識逐漸發(fā)展成為神仙之說。
  其中,民間流傳最廣的當屬八仙及其相關(guān)傳說。由于當時社會文化的落后,人們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許多現(xiàn)象不理解,但又不愿放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不斷的生產(chǎn)生活中,逐漸創(chuàng)造了八仙的造型。即漢鐘離、張果老、韓湘子、鐵拐李、曹國舅、呂洞賓、藍采和及何仙姑。這八位神仙分別代表了當時社會的各個階層,他們的行為代表了廣大勞苦大眾的美好愿望,是勞苦大眾忠實的守護神。由于人們對八仙的無比喜愛,因此,民間有關(guān)他們的傳說甚為豐富。如:八仙過海的故事、“狗咬呂洞賓“的來歷、九頂會仙山、鐵拐李收伏蝗精度李吉、蘇東坡訪八仙、銅井的來歷、蓬萊閣下的橋、天后宮唐槐等眾多故事傳說。在典籍中還記載有如安期生、“福祿壽”三星、王和平、禪鑑大師、曉初、一目九仙、重陽子、李國用、耍子、赤腳王、馬貞一、董光純、六如老人、徐釣者、馬續(xù)頭等眾多神話故事傳說。
  這些神話傳說大都源于生活,人們超現(xiàn)實的美好愿望在神仙的手下變成現(xiàn)實。神話的誕生反映了人民大眾豐富的想象力。由此,各種神仙傳說紛紛附著于蓬萊的同時,經(jīng)民間通俗文化大肆渲染、傳播,這些豐富的神話傳說成為蓬萊的神仙文化源泉。時至今日,蓬萊民間還一直保持著神仙文化傳統(tǒng),東方神話之都的美譽名甲天下。


  一、 八仙傳說

  提到蓬萊的神話傳說,無法不先談及八仙傳說,因為八仙故事傳說是蓬萊神話傳說中最亮麗的一筆。因為八仙的傳說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不僅受到社會各階層的歡迎與喜愛,舊時民間廟會及節(jié)慶表演中,八仙更是不可缺少的形象。
  八仙當中有的是風流倜儻的書生,有的是相貌丑陋而心地善良的乞丐,有的是皇親國戚,有的是一貧如洗的民間歌者。就時間而言,有的出現(xiàn)在唐末五代,有的出現(xiàn)在宋代。為什么這八位具有不同性格、不同身份、不同時代的仙人能結(jié)合在一起而成為仙人群體,至今仍為人民所津津樂道,影響不哀?從社會歷史原因加以分析,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因素:
  一是與全真教的大力宣傳有關(guān)。唐末五代的戰(zhàn)禍相循,北宋的國勢虛弱,南宋的偏安江南,這種長期戰(zhàn)亂局面,后來雖經(jīng)元蒙滅金、宋而加以統(tǒng)一,但成吉思汗仍和唐宋統(tǒng)治者一樣,利用宗教麻痹人民,以鞏固政權(quán)。這些情況,在史書上都有記載。全真教的代表人物丘處機,所宣揚的教義和真行,都直接或間接與八仙群體的成因發(fā)生關(guān)系。
  二是八仙故事與戲曲、說唱文學均有關(guān)系。元代因受異族統(tǒng)治,蒙古游牧民族以弓箭得天下,文化較落后,重武輕文,元初停止科舉,讀書人沒有出路,而其社會地位,誠為宋遺民鄭思肖所說,淪于“娼”和“丐”之間。故大批上層文人與中下層知識分子都傾向于在民間文學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平民(通俗)文學,具體表現(xiàn)就是戲曲與彈唱文學。
  從以上兩個方面來看,促成八仙群體的社會歷史原因:一方面是出于道教 ( 全真教 ) 本身的需要,為了宣揚教義,不得不抬出一個能適應社會各階層需要的仙人群體,加強道教迷惑人的神秘力量,廣招信徒;另一方面人民群眾在長期被壓迫和戰(zhàn)亂摧殘之下,希望獲得比較安定的生活,將這種期望寄托在神仙的保護下。于是,經(jīng)常云游人間扶危濟貧的八仙群體自然最符合他們的愿望了。


    二、“ 蓬萊 ” 仙名的形成


  “蓬萊乃神仙之都,上帝游息之地,海水正黑為溟渤,無風而為波浪,萬丈不可往來,惟飛仙間能到者”(王圻,王思義《三才圖繪》)。
  很早以前就有了“三山”或“五山”之說!叭健奔磁钊R、方丈和瀛洲,“五山”則還包括岱輿和員嶠二山。諸仙山又常以“蓬萊”概而名之,故可稱為蓬萊模式。中國以蓬萊稱謂的地名很多,但與昆侖一樣,蓬萊實際上是中國人心目中的理想景觀模式,其最大特征是島嶼。有意思的是,我們已經(jīng)看到,蓬萊和昆侖這兩個屬于不同神話體系的仙境,都具有某些趨同化的特征:高峻的山體,海洋所阻隔的島嶼,非羽仙不可及。這實際上是千百年來中國人對其景觀理想的典型化、模式化的結(jié)果。
  秦漢時期,在中國的道教神話和傳說中,以“壺天 ” 或“洞天”為仙境。“壺”即葫蘆,在古代,葫蘆是最常用的容器。我國各民族都曾有關(guān)于人出自葫蘆的神話。道家之“壺天”原本為葫蘆之內(nèi)腔。據(jù)葛洪《神仙傳》載,有仙人稱壺公者,懸葫賣藥,夜則歸宿葫中,有人隨壺公入葫,唯見其中仙宮世界,樓臺重門閣道。此外,“三神山”也被稱為“三壺”。如此看來,蓬萊模式也是一個中有空腔的大葫蘆,這在王氏父子的《三才圖繪》中備有詳圖。概而言之,對“壺天”的偏好,揭示了中國文化中理想景觀模式的又兩大結(jié)構(gòu)特征:一個與外界相隔離的圍合空間(壺腔),一個連接內(nèi)外空間的狹口(壺口)。蓬萊八仙過口,從空中鳥瞰就是一個巨大的葫蘆島造型,F(xiàn)已成為蓬萊仙境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風水”佳穴模式與傳說中“三神山”的關(guān)聯(lián),秦皇漢帝多次巡幸來此求仙、望仙;加之“蓬萊”地名由漢武帝賜名,蓬萊一時成為天下注目之地。古往今來,海市、蓬萊、蓬萊閣,一直與神仙傳說糾纏不休。宋代流傳于登州的“八仙過!眰髡f,元末全真教結(jié)合教義對其“北五祖”的偶像宣揚,都擴大了蓬萊作為神仙福地在國內(nèi)外的影響。明代產(chǎn)生的四大古典名著對仙境蓬萊都有提及,明清小說、話本、雜劇中也常提“蓬萊”之名,各地民間傳說中“蓬萊”更是神仙境界的代名詞,蓬萊與神仙的關(guān)系有了約定俗成的關(guān)系定勢。
  1988 年和 1991 年,中央電視臺先后播出《蓬萊新八仙》電視紀錄片和由香港拍攝的《八仙過海》電視連續(xù)劇,蓬萊與神仙、仙境的密切關(guān)系通過新聞媒體進一步得到傳播。如今,居于世界各地的華人,幾乎沒有誰不知道蓬萊與神仙傳說的關(guān)系。
  由于傳說中“蓬萊仙境”影響的廣泛性,加之現(xiàn)實中的蓬萊、蓬萊仙閣享譽民間,八仙、“八仙過!眰髡f與蓬萊的必然聯(lián)系,已經(jīng)約定俗成。由此而誕生的蓬萊神仙文化更具豐富內(nèi)涵!芭钊R”于是成為人們理想境界的代名詞。時值今日,蓬萊民間還一直保持著神仙文化傳統(tǒng)。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guān)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詳細內(nèi)容_右側(cè)欄目
詳細內(nèi)容_頁尾

中 工 網(wǎng) 版 權(quán) 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quán)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wǎng)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diào)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