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理論頻道科教天地-正文
人機博弈,讓人類遇到更好的自己
周子英
//8858151.com2016-03-16來源:經濟日報
分享到:更多

  

  “阿爾法圍棋”(AlphaGo)與韓國棋手李世石的對弈,特別是人工智能的卓越表現,似乎在驗證著許多頂級科學家和科技巨頭對人工智能發(fā)展的擔憂。

  人工智能會對人類的生存構成威脅嗎?比如將其用于武器,超過它們某個“技術奇點”之后產生“智能爆炸”效應,讓機器能不斷地自我完善,超越人腦的智力,從而脫離人類控制?

  應該說,任何技術本身都不帶道德標簽。技術的“好”與“壞”,全在于人類如何使用和管理。而對人工智能失控的過分警示,掩蓋了它們可能帶給人類的幫助。人工智能的算法讓計算機能從自己過去的經驗、數據中直接學習,這在許多任務類型中都是通用的。

  1997年,IBM公司的超級電腦“深藍”在一場著名的人機對弈中擊敗了當時具有統(tǒng)治地位的國際象棋大師加里·卡斯帕羅夫。當電腦又贏得了幾場比賽后,人類選手基本上對這種比賽失去了興趣。你或許會認為這就是故事的結局,但卡斯帕羅夫意識到,如果他也能像“深藍”一樣即時訪問包含先前所有棋局中棋路的大規(guī)模數據庫,將會表現得更好。

  如果人工智能選手使用數據庫工具被認為是公平的,那么人類為什么不能使用呢?為了實現用數據庫加強人類大師心智的想法,卡斯帕羅夫率先提出了“人加機器”(manplus-machine)的概念,即在比賽中用人工智能增強國際象棋選手水平,而不是讓雙方互相對抗。

  如今,這種比賽被稱為自由式國際象棋比賽,它們和混合武術對抗賽相似,選手們可以使用任何他們想用的作戰(zhàn)技巧。你可以在沒有協助的情況下比賽;也可以成為極其聰明的國際象棋電腦的傀儡,僅僅按照它的指示移動棋子;或是當一個卡斯帕羅夫提倡的“半人馬”型選手,也就是人類和人工智能結合的賽博格(Cyborg)。這種選手會聽取那些人工智能提出的走棋建議,偶爾也會否決他們,頗似我們開車時使用GPS智能導航的情景。對任何模式選手開放的2014年自由式國際象棋對抗錦標賽上,純粹使用人工智能國際象棋引擎的選手贏得了42場比賽,而“半人馬”型選手則贏得了53場。當今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國際象棋選手隊伍,是由一個人類團隊和幾個不同的國際象棋程序組成的。

  還有讓人更意外的事情。人工智能的出現并未削弱純人類國際象棋選手的水平,反而在廉價且超級智能的國際象棋軟件激勵下,下國際象棋的人數、錦標賽的數量以及選手的水平都達到了歷史之最。如今,與“深藍”首次戰(zhàn)勝卡斯帕羅夫時相比,擁有國際象棋大師頭銜的人數至少翻了一番,F今排名第一的人類國際象棋選手馬格努斯·卡爾森就曾和人工智能一起訓練,被認為是所有人類國際象棋選手中最接近電腦的一個。他還是有史以來評分最高的人類國際象棋大師。

  上述國際象棋選手的成長帶給我們的啟示是,既然人工智能可以幫助人類成為更優(yōu)秀的國際象棋選手,那么合理地推測,它也能幫助我們成為更優(yōu)秀的飛行員、醫(yī)生、法官、教師。

零容忍黨員干部追求低級趣味

  趣味屬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選擇,黨員干部遠離低級趣味,關鍵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墻”,還要備好……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