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理論頻道文史縱橫-正文
先秦不可能產生雙音詞“瘇脹”
——“清華簡”質疑
房德鄰
//8858151.com2015-07-14來源:中國文化報
分享到:更多

  

  我讀“清華簡”,發(fā)現大量作偽的證據,這些證據可以分為五類:1.大量使用秦漢以后才產生的詞語。2.襲用《尚書》逸句,編造《尚書》文。3.妄改《尚書》和《逸周書》的篇章,歪曲經典。4.胡亂編造周代的制度。5.文中表現出現代人的問題意識。

  本文先舉第1類的例證,只舉一個詞“瘇脹”,它見于《清華簡(肆)》的《筮法》,竹簡上寫的是“瘇脹”,字形清晰。整理者的釋文寫的是“瘇(腫)脹”,認為“瘇”通“腫”,“瘇脹”即“腫脹”。

  但是先秦文獻中沒有“脹”字,更沒有“腫脹”或者“瘇脹”。“腫脹”首見于東漢末年,“瘇脹”首見于南宋,其產生有一個過程。

  先從“脹”字說起。

  《說文解字》沒有“脹”字,而有“腹張”。段玉裁注:“張,汲古閣作脹,誤。今依宋本訂。古無脹字!蹲髠鳌窌x侯獳‘將食,張,如廁’,即今之脹字也!薄蹲髠鳌范蓬A注:“張,腹?jié)M也。”

  元代戴侗《六書故》注“脹”字:“脹,知亮切,肉張起也。古通作張!辈⑶遗e《左傳》的“張脈僨興”和“將食,張,如廁”為例證。

  秦代也只有“張”!秴问洗呵铩けM數》:“……郁處頭則為腫為風……處腹則為張為府……”“張”即“脹”。

  西漢也只有“張”。見于出土文獻的有:《張家山漢墓竹簡·脈書》:“……使腹張……其腹胗胗如膚張狀……”整理者注“張”同“脹”!睹}書》共出現3個“腹張”、2個“膚張”!恶R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共出現4個“腹張”!段渫䴘h代醫(yī)簡》有1個“腹張”!冻啥祭瞎偕綕h墓醫(yī)簡·脈死候》有一個“腹倀”!皞t”通“張”,先秦已有“倀”字,如《荀子·修身篇》:“人無法則倀倀然。”

  見于傳世文獻的有:《淮南子·繆稱訓》:“大戟去水,亭歷愈張”!巴v”是藥名,“愈張”即“愈脹”!豆蕦m博物院藏中國書法千年珍品》有史游的《急就篇》:“寒氣泄注腹臚張”。傳世本《急就篇》顏師古注“臚”:“腹前曰臚……一曰臚,皮也!

  以上舉出西漢只用“張”的例證共13個(其中1個是“倀”),樣本足夠多,證明西漢只有“張”字,沒有“脹”字。其中9個“腹張”(其中1個“腹倀”),這表明它作為一種病名已經固定下來,所以《說文》收有“腹張”。

  東漢出現了“腹脹”。東漢王充《論衡》兩見“腹脹”。《論衡》大約著成于漢章帝元和三年(公元86年)。《東觀漢記》兩用“腹脹”,記同一件事,一在《帝紀·世祖光武皇帝》中講隗囂“腹脹死”,一在《載記·隗囂》中講隗囂“腹脹而死”!稏|觀漢記》從漢明帝時開始編撰,至漢獻帝時還沒有完成。

  《論衡》和《東觀漢記》出現的“腹脹”都在許慎撰《說文》之前,許慎撰《說文》在漢和帝永元十二年至安帝永寧二年(公元100—121年),但是沒有收“腹脹”,只收“腹張”。這有兩種可能:一是《論衡》和《東觀漢記》原本是“腹張”,后人整理時改為“腹脹”。二是在許慎之前雖然已經出現了“腹脹”,但是許慎認為“脹”不是本字,而是后起的俗字,所以不收。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第一冊上《古代漢語通論》(六)的《古今字》一節(jié)中,指出《說文》收錄古今字的原則是只收古字,不收今字,他舉古今字“說悅”中的今字“悅”為例說:“許慎《說文》沒有收‘悅’字,這說明許慎時代‘悅’字或者還沒有產生,或者是產生了,但因為它是‘俗字’,所以沒有收。”本文上面辨析的“張”“脹”,證實了王先生的判斷,《說文》只收古字“張”,不收后起的今字“脹”。

  東漢末年,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在《金匱要略方論》中大量使用“脹”字構成的病名,如“腹脹”“肺脹”“脾脹”“虛脹”“臚脹”“氣脹”“腫脹”等。其中“腫脹”出現在《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篇中:“肺中風者口燥而喘,身運而重,冒而腫脹!痹谥袊竟偶畮熘袕堉倬笆堑谝粋使用“腫脹”的。

  上述由“張”至“腫脹”的衍生過程,簡要地說是:張(東周)——腹張(西漢)——“腹脹”(東漢許慎著《說文》前后)——“腫脹”(東漢末年)。在這個過程中,從“腹張”到“腹脹”最為關鍵:受“腹”字的影響,“張”的形旁“弓”被改為“肉(月)”,造出新字“脹”,由此“張”的一個義項“膨脹”就分化出來給了“脹”字,所以語言學家稱“脹”是“張”的分化字。上述由“張”至“腫脹”的衍生過程,有它的規(guī)律性,其先后承續(xù)的次序是不可改變的。先秦人不可能寫出“脹”和由“脹”構成的“腫脹”。

  張仲景使用“腫脹”之后,它很快成為醫(yī)學常用詞,檢索中國基本古籍庫可以看到大量的“腫脹”,但是和“腫脹”同義的“瘇脹”卻出現得很晚,首見于南宋,用得也很少,這種現象和“瘇”字的詞義有關。

  《說文》沒有“瘇”,而有它的異體字[疒童],解釋說:“脛氣足腫。從疒童聲。詩曰‘既微且[疒童]’。[尢童],籀文!倍斡癫米ⅲ骸懊剼饽[即足腫也!薄墩f文》只收“[疒童]”和“[尢童]”這兩個異體字,而不收另外兩個異體字“瘇”和“尰”,可能是因為許慎認為這兩個是晚出的“俗字”而不收。

  在先秦兩漢文獻中,有“[尢童]”“尰”“[疒童]”“瘇”,這四個異體字都表示“足腫”,其中“瘇”字出現得最晚,它首見于《漢書·賈誼傳》所引《治安策》,其中有一段論“天下之勢,方病大瘇”,共用了三個“瘇”字。這種病的癥狀在后世醫(yī)書中有描述,如晉朝葛洪撰,梁朝陶弘景增補《補輯肘后方》描述“瘇病”:“足忽得瘇,腓脛暴大如吹,頭痛,寒熱,筋急,不即治之,致老不愈!爆F代醫(yī)學研究表明,這種病是由蚊子傳播的絲蟲寄生病,絲蟲寄生在淋巴中,尤其在下肢淋巴中,引起發(fā)炎致腫,皮膚變厚而糙,如大象皮,所以又稱“象皮腫”。

  “瘇”表示“足腫”,它就與“腫”有關,卻不是“腫”的同義詞。醫(yī)學家在使用這兩個字的時候很注意它們的區(qū)別。如《黃帝素問靈樞經·水脹》記,岐伯在回答黃帝的問題時說到“目窠上微腫”和“足脛瘇”,有意區(qū)別使用“腫”和“瘇”。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足尰候》:“尰病者,自膝以下至踝及趾,俱腫直是也……亦言江東諸山縣人多病尰,云彼土有草名尰草,人行誤踐觸之,則令病尰!薄熬隳[直”的“腫”不能寫作“尰”,“尰病”“尰草”的“尰”不能寫作“腫”。由于“腫”和“瘇”的意思有不同,所以不能把“腫脹”寫作“瘇脹”。

  但是南宋卻出現了“瘇脹”,這是因為“瘇”不斷擴大使用的范圍,手腫、肺腫、頭腫等都用“瘇”,這樣“瘇”就通“腫”了,因此也就產生了“瘇脹”。在中國基本古籍庫中第一個使用“瘇脹”的,是署為宋竇漢卿著的《瘡瘍經驗全書》,作者視“瘇”通“腫”。如:卷四《圖論方·游丹》:“游丹者即遍身丹毒也,初發(fā)兩手,青腫……瘇氣遍身,入心內者即死!本硎陡戒浶M毒桃生毒》:“昔一人肋下忽腫起,如生癰癤狀”,用藥治療后,“其瘇即消”。兩個“瘇”字都不是“足腫”,而通“腫”,所以這部醫(yī)書中也就出現了“瘇脹”。

  但是用“瘇脹”代替“腫脹”畢竟不合理,因為有些與足腫有關的病名是帶有“瘇”(又作“[疒童]”)字的,如瘇病(又名大腳風、象皮腫)、“[疒童]敦疽”(足趾腫黑)、疔[疒童](腳疔)、足尰候(踐觸尰草致足腫)等,如果行文中“瘇”通“腫”,那么這些病名就可能被錯誤理解,所以絕大多數作者都不用“瘇脹”。中國基本古籍庫中“腫脹”和“瘇脹”出現頻率之比是1500多次(有重復)比15次(其中2次是“尰脹”)。

  由上述“瘇”到“瘇脹”的衍生過程,我們可以斷定先秦不可能出現“瘇脹”。且不說現存的先秦文獻中沒有“瘇”字,即使有,它也只是和“[尢童]”“尰”“[疒童]”同義,是“足腫”的意思,不通“腫”,它不可能和“脹”字組成與“腫脹”同義的“瘇脹”,更何況當時還沒有“脹”字,只有“張”字,所以先秦絕對不會出現雙音詞“瘇脹”。(作者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相關鏈接

  2008年7月清華大學收藏了一批校友捐贈的戰(zhàn)國竹簡,被稱為“清華簡”。經碳14測量證實,系戰(zhàn)國中晚期,未經“焚書坑儒”前埋入地下的竹簡,部分專家認為對先秦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等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但也有專家對“清華簡”的真?zhèn)翁岢鲑|疑。

零容忍黨員干部追求低級趣味

  趣味屬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選擇,黨員干部遠離低級趣味,關鍵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墻”,還要備好……  

中 工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