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理論頻道時政擷英-正文
寬嚴相濟構建改革的“容錯機制”
賀海峰
//8858151.com2016-05-10來源:學習時報
分享到:更多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既鼓勵創(chuàng)新、表揚先進,也允許試錯、寬容失敗,營造想改革、謀改革、善改革的濃郁氛圍!碑斍埃嫔罨母镞M入深水區(qū)和攻堅期,諸多觀念障礙和利益堅冰都亟待沖破,熱切呼喚大批不懼風險、敢于擔當?shù)母母镎呒绷饔逻M,迫切需要構建科學合理的“容錯機制”為他們撐腰鼓勁。

  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力保障

  改革本質上是全新的探索性試驗,沒有現(xiàn)成的模式可循,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改革主要采取“摸著石頭過河”的漸進主義策略,通過不間斷的摸索、試錯、優(yōu)化,在無數(shù)不確定的偶然性中尋找必然性。特別是對那些必須取得突破但一時還把握不準的重大改革,鼓勵和支持部分有膽有識的干部和一些具備條件的地方先行先試。通過營造允許試驗和失敗的環(huán)境氛圍,既降低了改革的信息成本和風險,也賦予一線改革者相機決策、靈活執(zhí)行的空間,有利于調動他們啃硬骨頭、勇涉險灘的積極性。

  面對錯綜復雜的變革環(huán)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任務,我們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迫切需要打造“容錯機制”升級版。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對干部的膽略與智慧提出了更嚴苛的要求。過去,推進改革的方式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步深化,改革者很容易摸到“石頭”,也容易達成“帕累托最優(yōu)”。但進入深水區(qū)和攻堅期后,涉及的利益群體越來越多,遭遇的現(xiàn)實阻力越來越大,推進改革的敏感程度、復雜程度前所未有。不僅如此,在世界經濟整體復蘇疲弱乏力的背景下,我國發(fā)展又面臨一系列新的問題和挑戰(zhàn),特別是宏觀經濟正處于“三期疊加”階段,如何平衡促改革與穩(wěn)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關系成為當務之急。

  另一方面,“為官不為”、庸政懶政怠政等現(xiàn)象有所抬頭,某些地區(qū)和領域甚至出現(xiàn)“改革空轉”的苗頭。黨的十八大以來,伴隨著全面從嚴治黨的強力推進,干部“亂作為”現(xiàn)象基本上得到了遏制。但與此同時,面對法紀、民意和輿論的多重考問,有的干部雖有心改革,卻又擔心會動輒得咎;有的干部曾被造謠,“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有的干部畏首畏尾,對矛盾和問題退避三舍;有的干部求穩(wěn)自保,稍遇阻力就當起了“鴕鳥”;更有甚者虛張聲勢,以試點為名行拖延之實。在改革動力不足的情況下,通過構建完善的“容錯機制”,形成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改革氛圍,能夠最大限度激發(fā)干部的改革熱情,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更有力、更持久的制度保障。

  寬嚴相濟、便于操作

  對于改革的“容錯機制”,地方和社會上存在一些疑慮,主要是擔心在執(zhí)行中邊界不清、標準不實、把關不嚴,容易異化為少數(shù)干部推卸責任的“保護傘”。針對這些突出問題和潛在的風險點,有必要進一步厘清邊界、細化標準、嚴格把關,真正做到干部激勵、保障和約束的有機統(tǒng)一。

  構建“容錯機制”,首先應當回到改革的價值原點。黨的十八大之后,中央旗幟鮮明地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強調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強調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對于一線改革者來說,不可避免地會觸動僵化的思維觀念和固化的利益格局,甚至有可能面臨各種非議、謾罵甚至公然抵制。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指出:“要保護作風正派、銳意進取的干部,真正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敢擔當、善作為的優(yōu)秀干部選拔到各級領導班子中來!边@就釋放出一個強烈的信號:只要干部守紀律、講規(guī)矩,為黨和人民利益而銳意改革,非但不會遭遇“秋后算賬”,反而將受到保護和重用。

  在具體的改革實踐中,不少地方都曾嘗試構建“容錯機制”,但“勤勉盡責”“未謀取私利”等條款仍過于籠統(tǒng)、失之寬泛,難以從虛懸的提醒變?yōu)榭刹僮鞯募殑t。古人有云:“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边@就啟示我們,“容錯”最首要的任務是設立寬嚴相濟的區(qū)間限度。從“寬”的角度看,在落實“三個區(qū)分開來”的過程中,尤其要重點關注以下三種情形:一是在執(zhí)行上級改革舉措中出現(xiàn)的無意過失。“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當前改革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難題開始凸顯。對于那些經驗豐富、沖在一線的基層干部,只要對黨忠誠、個人干凈、敢于擔當,就不必求全責備、揪住小辮子不放。二是在上級尚無明確限制的探索性試驗中出現(xiàn)的錯誤和失敗。改革是沒有先例的事業(yè),在一些風險較大、敏感性強的領域,無論成敗都將留下寶貴的改革遺產,給后來者以深刻啟迪。對于這樣敢為人先、不計毀譽的改革者,只要不在方向上犯顛覆性錯誤,理當給予包容和免責,給予關心和鼓勵,給予再次試錯的機會。三是在改革中因動真碰硬、敢于得罪人而被匿名誣告和造謠中傷。過去個別地方對此存在顧慮,即使這些改革者不存在任何問題,也往往因社會影響不好而被暫緩提拔。因而,必須注意甄別正常舉報、惡意誣告,既大力支持正常舉報者,又嚴肅查處惡意誣告者,還改革者“清白”的形象,保護干部改革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

  從“嚴”的角度看,“容錯”標準不宜無限放寬,必須設置嚴格的底線。一是堅持依法推進改革,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jù)。有些干部片面地認為,勇闖法律的“禁區(qū)”“雷區(qū)”,不僅不應該被追究責任,反而最能體現(xiàn)改革者的魄力與能力。這種觀點將改革與法治機械對立起來,沒有看到“違法式改革”的種種弊端,也沒有認識到改革已進入理性、規(guī)范、有序的新階段。實際上,我國現(xiàn)有法律框架為改革探索提供了足夠的制度空間,具體方式包括立法引領改革、立法授權改革、立法確認改革成果、立法預留改革空間和立法消除改革障礙等,完全可以靈活運用。二是堅持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最大限度避免決策失誤。決策失誤造成的損失和危害,在某種程度上甚至超過貪污腐敗。過去,由于缺少責任認定和責任追究,不少“拍腦袋”導致的決策失誤,都以“集體決策”的名義“集體免責”了。對于這種“三拍”型干部,無論多么勤勉、清廉,都不能予以“容錯”。三是善于抓住改革機遇,及時打開新局面、實現(xiàn)新突破!笆轮敻铮粑窇侄粸,則失時為害”。改革如逆水行舟,如果任由問題積累,就會引發(fā)更大的風險。因此,高度警惕那種猶豫、敷衍的消極態(tài)度,對于故意拖延改革的干部,必須追究坐失良機的責任。

  涉及一整套制度建設

  領導情境理論認為,領導者首先設計和營造情境,再通過情境間接影響追隨者,往往比直接發(fā)號施令更有成效。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構建改革的“容錯機制”,重點是營造鼓勵創(chuàng)新、寬容失敗的制度情境。除了設置科學合理的“容錯”標準之外,還應同步推進包括決策監(jiān)督、考核評價、糾偏糾錯、激勵凝聚等在內的一整套制度體系建設。

  規(guī)范嚴密的決策監(jiān)督機制。改革不僅需要“容錯機制”,更需要與之相制衡的“防錯機制”,其中關鍵在于避免決策失誤。應嚴格遵循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的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確保決策制度科學、程序正當、過程公開、責任明確。建立健全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做到重大決策嚴重失誤原因不查清不放過,責任人不處理不放過,整改措施不落實不放過。

  多元參與的考核評估機制。在對改革成效的評估上,政府和社會的評估結論往往存在較大落差。因此,應制定一個全國通用的改革評估標準,厘清改革的價值與方向,并以此考核評估各項改革的實際成效。探索將智庫機構、各領域學者等納入評估主體的范圍,充分發(fā)揮不同評估主體的優(yōu)勢,形成既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制約的多元參與的評價體系,客觀地反映改革的真實情況。

  反應靈敏的糾偏糾錯機制。糾偏糾錯不是追究責任,而是當偏差、失誤初見端倪時,及時糾偏糾錯,避免放任錯誤擴大,造成更大的損失。當前的改革形勢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復雜,涉及的利益關系盤根錯節(jié)。改革難免會有局部的失誤,失誤之后如果沒有及時矯正,很可能將帶來系統(tǒng)性的社會風險。因此,建立健全反應靈敏的信息反饋和糾偏糾錯機制至關重要,這其實也是對改革者最好的關心愛護。

  科學有效的激勵凝聚機制。“眾人拾柴火焰高”,越是處于改革攻堅期,越需要匯集眾智、增強合力;越是處于發(fā)展關鍵期,越需要凝聚人心、眾志成城。一方面,要提升對干部改革失誤的容忍度,盡快把更多改革促進派用起來,賦予他們更大的試驗空間。另一方面,人民群眾是改革的根本動力,在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中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失誤和不足,對他們同樣應當予以善待、包容和引導?傊,通過充分的激勵與凝聚,讓所有群體都能放開手腳、甩開膀子,心無旁騖地投身到深化改革的洪流中。

零容忍黨員干部追求低級趣味

  趣味屬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選擇,黨員干部遠離低級趣味,關鍵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墻”,還要備好……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