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理論頻道思想者-正文
回望華不注
安立志
//8858151.com2015-02-09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更多

  

  濟南南部有山,曰千佛山。拾階而上,過唐槐亭,半山腰見一牌坊,匾額金字——“齊煙九點”,化唐人李賀詩句“遙望齊州九點煙”而用之;牌坊背面集有王羲之“仰觀俯察”四字。由牌坊回望泉城,高樓大廈,鱗次櫛比。舉目北望,滾滾黃河繞城東去,平疇草木,綠野阡陌,從西到東,高高低低,九座山頭,或立或臥,散落于黃河兩岸,這就是聞名于世的“齊煙九點”。華山是其中翹楚。

  此華山非西岳之華山,而是華不注山之簡稱。歲月悠悠,很多“老濟南”也未必能說出它的原名,更別說來歷了!叭A不注”語出《詩經(jīng)·小雅·常棣》中的“常棣之華,鄂不韡韡(wěi)”。常棣即棠棣;此處之“華”,即古之“花”字,與“春華秋實”之“華”同義;此處“不”字,古與“柎”通,讀音作“fū”,“鄂不”即“萼柎”,亦即今之花蒂!渡綎|通志》釋“華不注”:“喻此山孤秀,如華柎之注于水者然!笨梢姡瑵现A山,其實是“花山”,民間俗稱華山為“花骨朵”,音義倒是相近的。

  濟南南部諸山,皆泰山之余脈,綿延逶迤,山下即為華北平原。濟南就處在這山原交界之地。華山坐落于城區(qū)東北,黃河南岸,雖然海拔只有197米,但由于四野一馬平川,其山突兀崛起,峻秀超拔之姿,勁峭特立之勢,令人嘆為觀止。北魏酈道元如此描述華山:“單椒秀澤,不連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發(fā),望同點黛!保ā端(jīng)注》)筆墨簡潔而淡遠。

  華山之奇,奇在其峻、其峭、其險、其秀。唐李白有“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之嘆,宋曾鞏有“虎牙千仞立巉巉,峻拔遙臨濟水南”之喻,元郝經(jīng)有“意氣不欲隨群山,獨倚青空迥然立”之贊……文人詩筆,不僅盡得華山之形體,亦得華山之神髓。

  我在華山腳下工作多年,不曾登臨此山。一個柳萌麥綠的春日,終于一了心愿。從華山之陽攀援而上,山徑蜿蜒,石階陡峭,扶欄桿,撐鐵鏈,早春天氣,竟致氣喘吁吁,熱汗涔涔,只得駐足喘息,如是者三,才終于登頂。中途小憩,但見石縫里,藤纏蔓結,荊榛蓬生;樹叢中,亂石橫亙,蛇徑蜿蜒。山道兩側,奇石崚嶒;崖表四圍,巉巖嶙峋。清人董蕓謂華山之石,“怒之如奔馬,錯之如犬牙。橫者如折帶,亂者如披麻”(《華不注奇石歌》),可謂窮形盡相,如臨如摹。大自然之偉力,令人贊嘆!

  置身華巔,天闊地遠,山風陣陣,似有置身霄漢、卓立云天之感。極目遠眺,大地寥廓,白云舒卷;長河逶迤,泰岱連綿。眼前景物,在古人眼里是怎樣的呢?“遙峰積翠點明湖”(清·陸叢桂)是近閱,“岱云海色微茫外”(清·任弘遠)是前瞻,“齊國伯圖殘照里,謫仙詩興冷云間”(金·元好問),是回望。

  元好問的回望與華山歷史上兩個著名事件有關!爸喯稍娕d”是李白登華山賦詩的文化事件,按下不表!褒R國伯圖”是指發(fā)生在華山腳下的一起戰(zhàn)事。據(jù)《春秋榖梁傳》記載,魯成公元年(公元前590年),魯、晉、衛(wèi)、曹四國派人出使齊國。偏巧四人都有生理缺陷,分別為眇(即盲)、禿、跛、僂(即駝背)。齊頃公卻惡搞“外交對等”,刻意派出同樣生理缺陷的接待人員,對應接待。四國使臣在國際場合受到侮辱,從而導致了與齊國的糾紛不斷。數(shù)年后,出使受辱的使臣之一、晉軍主帥郤克率領四國聯(lián)軍陳兵于鞌(今濟南城北之北馬鞍山,亦為“齊煙九點”之一)。齊頃公狂妄地說:“余姑翦滅此而朝食!”甚至戰(zhàn)馬未披鎧甲即開戰(zhàn),大有不可一世之氣概!洞呵镒髠鳌返挠涊d很簡單,“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齊軍大敗而逃,晉軍乘勝追擊,齊頃公慌不擇路,繞華山三圈。齊國大夫逢丑父情知不妙,立刻與齊頃公換裝易位。戰(zhàn)車拼命奔逃,行至華泉之側,驂馬被樹木掛住,千鈞一發(fā)之際,逢丑父“命”齊頃公佯裝到華泉取水而趁機逃脫!按呵餆o義戰(zhàn)”,齊晉兩國孰是孰非,孰勝孰敗,千年之后,誰人評說?而今,晉伯齊侯何在,只有默默的華山見證古今!

  有人說華山之名,得益于一史、一經(jīng)、一詩、一畫。一史即《春秋左傳》,一經(jīng)即《水經(jīng)注》,一詩即李太白之古風,一畫則為《鵲華秋色圖》。元代趙孟頫在濟南居官三年,后告病辭官,返回故鄉(xiāng)吳興。趙孟頫向祖籍濟南的好友周密述及濟南景物與民情,勾起了周密的濃厚鄉(xiāng)情。一次,幾位好友飲酒賦詩,趙孟頫述及鵲、華二山,在場者無不神往。周密遂要求趙孟頫作畫,以補其從未涉足故土之憾。趙孟頫憑印象繪出鵲、華山水秋景,這就是聞名于世的《鵲華秋色圖》。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春,皇帝出京南巡,駐蹕濟南,北望鵲、華二山,想起珍藏宮中的《鵲華秋色圖》,遂命侍從千里飛騎,從京城取來畫卷。此時的“西鵲東華”不在“鏡空里”,而是真山真水,直入畫圖。乾隆皇帝不禁逸興遄飛,握御筆,抒詩興,題詩其上。

  日月盈昃,烏兔奔競。從古人詩文可知,從城區(qū)到華山,須走水路。元人王惲就是從歷下亭登船,穿大明湖,經(jīng)會波樓,出北水門,入小清河,直抵華山腳下。一路之上,煙波浩渺,稻畦藕蕩。然而,鵲、華二山之間的水系——濟水與鵲山湖,已經(jīng)滄桑巨變。靖康之后,偽齊劉豫統(tǒng)治濟南,為舟楫漕運之利,開挖小清河,導致“初謂鵲山近,寧知湖水遙”(李白詩)的鵲山湖,水位日漸萎縮。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改道,奪濟入海,本為古代四條獨立入海的大河之一的濟水,河道被黃河所占。而今黃河從鵲、華之間穿過,小清河從華山之陽東流,以致古詩文中關于鵲、華二山的場景,已經(jīng)不為人們所熟悉。

  今人游覽濟南山水名勝,往往稱賞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其實,在并不遙遠的古代,華山、趵突泉才是濟南的名勝。趙孟頫為《鵲華秋色圖》題跋如此說:“齊之山川,獨華不注最知名……”王惲認為:“濟南山水可觀者甚富,而華峰、濼源為之冠!保ā队稳A不注記》)晚明官員謝肇淛則將華不注、趵突泉稱為“濟南二奇”(《五雜俎》卷四)。在他眼中,華不注、趵突泉,一山一水,共奇并美,不相軒輊。1923年6月17日,年邁的維新派首領康有為,攀上華山之巔,領略了這峻挺兀立之勢、孤峭特拔之險,禁不住感慨萬千。他認為南京鐘山紫金峰,北京翠微山、煤山,揚州的七星山,蘇州的橫山,奇山名城相映成趣,“然山水之美皆不若華不注也”。在他眼里,華山之盛名,已不囿于濟南。為此,他勾畫了一幅藍圖,“誠宜移都會于華不注前”,并憧憬道,“不十年,新濟南必雄美冠中國都會”。

零容忍黨員干部追求低級趣味

  趣味屬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選擇,黨員干部遠離低級趣味,關鍵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墻”,還要備好……  

中 工 網(wǎng) 版 權 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wǎng)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diào)為1024*768

掃碼關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